保守与开明的博弈——从《大学演唱会指南》谈起

曾经何时,演唱会的新闻是娱乐版专属,但我国的演唱会新闻却频频过档到政治和社会版,不只成为了城内茶余饭后话题,还卷入了政治的角力中。

excited audience watching confetti fireworks having fun music festival night copy space

 

今年八月末流传高教部发出的《2023高教机构娱乐活动(音乐会)指南(后简称 “演唱会指南”)》,指南中除了对大学内主办娱乐活动的行政上设下严厉的规范,也列下男女观众分隔、禁止表演者肢体接触、严禁“不符合国情”之演出等保守的指南。

 

这指南经流传后引起激烈反弹,高教部见状便迅速宣布“撤回”指南,并解释该指南仍处于建议阶段,仅供各大专参考,也下令大专管理层需咨询学生的意见方能落实。

 

演唱会指南的出现,追根究底也是政府和高教部企图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响应复杂的社会问题,让大学生成为了这场宗教保守和开明之间博弈的牺牲品。

 

多元社会长期遭制度化分裂

我国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宗教的国家,各族之间在生活上早已建立一个在多元的框架下共同生活的社会次序。然而,种族和宗教课题长年以来被政治人物炒作以捞取政治资本,政府也自70年代起,为推行以“马来人为主”的政治议程,落实了几项单元,和集中扶持马来人的政策,如国家文化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协调法令、大专法令,和大学固打制。这几项政策制度化的加剧了社会分歧。

 

日积月累下,种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导致这两个课题如今被视为敏感课题。加上最近保守势力崛起,由不同阵营拼凑而成的希盟——国阵政府,每一步施政都会计算政治考虑,步步为营。

 

此事件的缘起是在六月中旬,登嘉楼一所公立大学礼堂内举办演唱的视频在社媒流传,里头拍到男女观众随着音乐摇摆和近距离接触,因而被指违反了该州的伊斯兰指南引起了社会关注。高教部为了“灭火”,随即下令所有大专学府内进行的演唱会(娱乐表演)必须经过大学管理层的风险评估,违例则将被禁办。

 

首相安华同月在一场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和学生见面的活动中被大学生问及此事时,他回应指会带上内阁和高教部部长讨论,并补充说此类活动必须在管控下举行。安华表示: “我不给年轻人品德败坏的余地,维护品德很重要”。

 

若以此脉络拖进,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教部仓促出炉这份演唱会指南。因为透过专制手段,是最容易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暂时扫入地毯下的方式。我国的困境是政治人物长期政治角力中造成的附带伤害让社会分裂,导致无法有效地化解不同光谱之间的矛盾,甚至文明的对话也无法即刻见效。这份演唱会指南,正是安华政府对我国宗教保守社会的公开喊话,以安抚宗教保守社群。

 

多数暴力或让社会趋向保守

如今高教部把球踢回给各大专院校,让校方与学生代表拟定符合该校“校园风气”的新指南。这般处理方式看似民主,但操作上如何确保在一个校方和学生权势不对等的情况下,决策过程可以符合民主精神。

 

在现有的大专法令下,校方少数的管理层,尤其是副校长坐拥巨大的权力,明显的边缘化校园另外一个主体——学生。学生也没有办活动的自主权,在“共同制定”指南的情况下,学生的声音能否被听见和接纳仍是一大疑问。

 

同时,又如何担保不会出现多数暴力,导致少数群体的权利不获保障的情况出现。我们常提到少数服从多数,但之后的一句“多数尊重少数”常常被忽略。

 

国立大学的族群结构比例和我国的社会一样,大多数为马来人,社会间也同理,这是社会的现实,保守思维的人远比开明的人多。

 

当今需要慎思的是,如果宗教保守主义的人占了社会的大多数,我们社会是不是应该顺势向保守靠拢,还是要继续争取,让多元的声音获得应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