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还能讲素质?

八度空间日前发布声明,谴责歌手黄明志擅自篡改该台华语新闻的摄影棚画面及主播片段,用来假造他“死亡”的新闻报导。这起风波不仅涉及版权问题,更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疑问: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流量与素质还能否并存?

web 1

 

黄明志当属YouTube崛起年代的第一代网红。他以充满性别与种族歧视内容的《麻坡的华语》(2007)蹿红,颠覆了许多人的“三观”。一晃近20年,有者认为他反映了大众的声音,也有者批评他带动不良风气,不值得效仿。
 

但其实,这与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更加轻易的表达自己,也更加追求流量有关。
 

在Youtube兴起之前,歌手一般都是被唱片公司相中,发行专辑之后才开始为人们所熟知。然而,黄明志可说是马来西亚第一个颠覆这个模式的网络歌手。他是在Youtube蹿红之后,才发行自己的专辑。
 
web 2

每个媒介也有自己的特性,而内容创作者也会依据媒介的特性创作内容。社交媒体的特性在于,内容创作者可以在后台查看各个内容带来的流量,在前台看到按赞、分享与观看数。很自然地,内容创作者无论是为了流量还是博得关注,都会尽量去创作观众喜欢的主题和内容。当然,流量也是为了获得更多广告收益,甚至接代言,让流量可以变现。
 

因此,无论黄明志如何辩解,或是否涉及法律问题,更关键的是,这次事件其实延续了他去年愚人节“假死”的争议。他需要继续带来流量,趁机制作话题,需要让大家记得“黄明志”是谁,这才是整起事件的目标。
 

于是,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提问:如果全球网络全面瘫痪,我们回到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我们将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觉得社交媒体像是我们人的延伸。我们不止活在线下,实体面对面地说话,我们也活在线上,需要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与彼此沟通。而社交媒体也是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及学习之外,带来娱乐,甚至发现新鲜事的平台。
 

所以,一个有素质的网民需要具备辨识虚假讯息的能力,也要避免自己成为虚假讯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有素质的网红也是如此。黄明志显然为了炒作流量,不断降低自己的道德底线。
 
kang wei web 4
 

无可否认,人们使用媒体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在忙碌和工作和学习之余,给自己带来娱乐。有时闷得发慌,我们也会无意识地刷手机,发现线上的新鲜事,甚至只是单纯寻找好笑好玩的内容。
 

因此,网红不断地用最低成本,制造最高收益的内容。人工智能(AI)的盛行,剪辑软件更加容易使用,其实也让一些没有出镜的网红不断制造大量的内容上传网络,以量取胜,博取流量。

长此以往,这些没有营养的内容会恶化网络环境,令网民感官麻木,最终退粉、退赞,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娱乐方式。

互联网颠覆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碎片化的年代,也告别了那个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同一部节目地大众传播年代。我们的庆幸在于生在一个人人可以表达自己的年代,我们的不幸在于生在一个人人难以隐藏自己,默默无闻过一辈子的年代。

今天,内容创作者与其讨好每一个大众,不如建立坚实的小众,作出自己的特色内容。而身为网民,我们可以选择减少收看不好的内容,转而选择优质的内容,支持好的内容创作者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