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在你的生命中可曾面对过失落悲伤的事?或是,你其实就正在面对?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些我在青少年时期还不知道的道理,但在我成为心理师后我总算清楚那一切有个名字,叫作"失落"。
- 从我被叫“姐姐”后,大人对我的关注与疼爱就开始被分到弟妹那里了,我妒忌、生气、觉得不公平……
- 12岁,我的猫咪突然死掉了,我很难过,但也很倔强,躲到厕所里哭……
- 16岁,我初中三最喜欢的英文老师,我最希望她可以继续当我的高中英文老师,她却是隔壁班的班导师……我们班的英文老师也不是她……
- 高中好友毕业去日本升学后,我们通了几次信,后来她就失联了,至今都还没找到她……
- 18岁,最亲最疼爱我的阿嬷过世了,生命中第一次面对亲人过世,但没有任何大人跟我们说说那是怎么一回事、人死后会去哪里?丧礼过后一切彷佛回到如常的生活。我不记得我深夜是否很想念阿嬷,因为我们过去一直都睡在同一个房里……
后来的人生,还经历过失恋、外婆过世……直到32岁,我才知道这一切的事件里都藏着一个情绪叫作“悲伤”,才有机会打开生命中许多封印起来的伤……
关于悲伤那件大事
失落,指的是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的失去或被剥夺。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如同我上面的一些例子,以及其他你们生命中遭遇的,其实也都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失落,越是重要的、亲近的,对失落者的影响则越深刻、剧烈。
失落,是非常主观的情感,就算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件小事,但也只有失落的人才会清楚知道他究竟失去了什么?他的生活也许因而缺了一角不再完整、心自此空了一个大洞难以愈合……对他而言正是"重击生命的大事"。
学习允许各种情绪反应
遭遇失落后的一切情绪反应就叫悲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悲伤反应,有人难过哭泣、痛苦不已、措手不及、愧疚自责;有人难以接受、压抑、困惑、焦躁、愤怒、麻木;有人觉得胸口闷闷、提不起精神、沉默、对喜欢的事物突然提不起劲、让自己变得很忙碌不想去想、失眠或嗜睡、没有食欲或吃很多、孤立自己、怀疑信仰或活着的意义;有人沉浸在游戏里、失去信心、迟到早退或不想上学……
失落的时候有着各种复杂情绪或想法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因为自己的个性或应对问题的方式不同,而有独特的失落反应,没关系的,就允许自己有任何情绪或想法。
不需要急着好起来/走出来
或许,身边许多关心你、担心你的人们会急着要你“坚强起来”、“不要再哭了”、“别想那么多了”,希望你接受事实,然后回到生活的正轨。但,你就是无法止住泪水、无法克制难受痛苦,甚至快要裂开的心,就是无法不去想,就算多想努力仍觉得无力感很大……
你拥有权利好好地悲伤。对你而言如此重要的人或事物失去了,怎么能不心痛难过?怎能有办法很快就变得“好好的”?没关系的,请允许自己的情绪或想法会来来去去、反反复复,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跟自己的失落与悲伤在一起,不需急着要“没事”或“走出来”……
面对悲伤,从“接纳”开始
悲伤辅导专家William Worden提出悲伤疗愈的四个任务,当悲伤的人们能慢慢经历这几个任务后,就能渐渐走过痛苦的泥沼,带着力量往前走。
(1) 接受失落的事实:试着去承认失落的事实,再也回不去的那些事,从理性上的了解,慢慢走向情感上的完全接受。
(2) 经验悲伤情绪的痛苦:请允许自己的情绪或想法会来来去去、反反复复,不去责备或批判自己,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跟自己的失落与悲伤在一起,不需急着要“没事”或“走出来”(当然也别过度逃避情绪),因为经验这些痛苦是必要的,而疗愈往往就从接纳这一切开始。
(3) 适应失去后的生活世界:试着适应失落以后的生活,包括外在环境的改变、内在自我的不一样,以及信念的调整。例如学习新的生活技能、学习独处、找安心信任的亲友师长说说心里话、用任何你想要的方式去哀悼、思念或道别……
(4) 重新投注在未来生活上:渐渐地,再想到失落的人与事时已经没那么痛苦难受了,也许依然会想念、会感慨过去,但你知道你已在心里找到一个安放的位置,然后可以展开新的旅程。
四个任务之间并无阶段或顺序的概念,那是一个经验悲伤的历程,而每个人有自己的疗愈之旅,也许需要数个月到数年不等。就允许自己接纳一切的悲伤情绪与生活中的各种改变,允许自己慢慢走,也许这也是你第一次好好看看自己、与自己在一起。
倘若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你仍觉得痛苦无助,情绪起伏仍然非常激烈,甚至出现快拉不住的念头与冲动,请一定要为自己寻求专业的心理资源协助你。
悲伤,是因为爱
最后,我想跟你说,失落,其实是生命中很自然的事,也是必然要面对的,人类的技术能力再强大,也没有人控制得住季节变化、时间流逝、物换星移,“无常”是所有生命的本质,谁也无法保障所有的人事物是不会改变的。学习面对失落与悲伤,这是生命的重要课题,每个人都得面对,我认为,越早开始学习越好。
那么,失落与悲伤究竟要告诉我们甚么呢?如果我们能够去好好理解悲伤,你会发现,人之所以会悲伤,其实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那里头有我们很重视的人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