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建兴中学——兴化学校独有特色

“2014年中学毕业后投入寿险业,现在是寿险业组织经理。当年的教育让我学会怎么去当一个领导人,学会公正、公平处理事情,让我走进社会时有这些基础帮助我成长。”建兴中学校友李孝金表示,在一所小学校学习,最大收获是容易结交朋友,师生互动比较融洽。学校规模小其实也是一个优势,因为老师记得所有学生的名字,甚至掌握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

没有受到市区喧闹声的影响,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李孝金校友欣赏母校的地方。1914年,一批中国南来的兴化人在诗巫后埔港(早期兴化人的聚集地)寻地垦荒,先是建立了教堂才开办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投降后,当地人民因抗日有功遂向英殖民政府要求开办中学。1946年,正式创立建兴中学。建兴中学除了有兴化籍董事的背景,也与毗邻的天锡堂有了历史渊源。此外,也是诗巫五所独中内历史最永久的学校。

 

学校与社区的融合互动

目前建兴有184位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学校和社区有着紧密的互动,只要学校有活动,当地居民都会前来学校当义工,包括协助校队找赞助商等。学校处于近郊区,最靠近学校的主人家是植物爱好者,自己开辟了一个小花圃。女主人是建兴小学的校友,经常都赠送花苗给学校。在得知学校在利用轮胎进行校园美化,一口气就赠送了约50株小花苗给学校。

 

不愿具名,时刻保持低调的叔叔,虽不是校友,三年前得知学校没有校工后,就开始义务服务学校,协助学校割草。他说,对学校的帮忙纯粹是一份爱校情感,也为华校贡献一份力。与校为邻40多年,他看见小型学校的学生都比较淳朴,学生对师长、对邻居以及附近的坡民(马来西亚华语的特有语词,指本城居民)都很尊敬。很多坡民也是建兴的校友,对学校都抱持着一份爱母校爱华校的情怀。若是自己都不支持自己的母校,那还有谁会维护好华文教育,传扬中华文化?

 

“学生就像颗粗糙的石头,在建兴不断的历经磨练,方能成人成才。”创校70周年,校园内竖立了纪念石碑成了建兴的另一特色,每次有访客来访都会在纪念石碑前留影。“琢石为器”意味着使石块表面磨平,成形的动作或过程。就如同教师,在学生求学的六年内一直给予学生机会学习、勇于尝试突破,塑造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

 

 

办学上富有兴化籍贯特色

说到兴化,会想到兴化米粉和红龟糕。只要有来宾访校,校方就会准备兴化特色美食。其中,兴化米粉是莆仙唯一冠上“兴化”的饮食,而美不数鱼鳖,更是外游子民最熟悉的舌尖味道和乡愁记忆。兴化米粉,必须由兴化大婶炒的才有独特的乡思味。至于红龟糕,虽然很多地方都有,但是老一辈的校友访校时会特别要求校方准备这个糕点。

 

在行管令颁布前,学校推出了生活指导老师计划,让全校学生与教师近距离接触。透过教师的关怀,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及课业学习上的问题,从中去发觉学生的内心问题,尤其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或独生子女,希望透过此计划让学生远离负面的情绪、忧郁症和不健全的身心灵发展。生活指导老师计划是将全校184位学生分成10组,每组由一名教师带领,每组成员有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让学生学会互相关爱。

 

 

教育路上开创多元之路

如何促进教育的多元创新?每年教师节前夕,校长和老师们会开着校车载送初一学生回到各自的小学,一起共度教师节。目的是让初一学生可以带着蛋糕及自己设计的教师节贺卡,让昔日师长们看到这些学生在离开小学后的成长与蜕变。除了培养学生饮水思源,还让学生发挥知恩图报的精神。这10多年来,从不间断地举办不一样的教师节,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让此活动留下空白一页。

 

“建兴是孕育着我成长的地方,对它有深厚的感情。这里的小朋友纯朴天真,当然也有难缠且不好学的学生。可就喜欢与这班少年人一起学习,一同生活,一同互动。我喜欢这样轻松自在的校园生活。” 重回母校当老师已经有34年时间的教务主任许丽敏表示,建兴中学是一所小型学校,故师生像一家人,不同年级的同学之间不需相处几天就熟稔并打成一片。同事之间如兄弟姐妹没有隔膜,相处融洽。校长如同我们的大家长,为老师解难,董事部也非常关照老师。建兴就像个大家庭。

 

最后,走在建兴校园,会看到教学楼的四个字,“博学笃行”。“博学”指广泛学习、学问渊博。“笃行”乃为学最后阶段,学有所得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建兴办学希望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连结,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