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讯与文献

独中教育改革纲领

独中教育改革纲领

目录

 

一、独中教育改革背景

(一)教育革新的挑战
(二)独中教育现况与问题

二、独中教育的理念、目标和策略

(一)端正教育理念
(二)确立教育目标与愿景
(三)发展策略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局限
(二)课程实施强调横向交流与平衡
(三)教材管理与选用要能反映实际需要
(四)重视非学术性课程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发展
(五)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德育与学生发展

(一)学科教学活动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通过班级经营落实生活教育
(三)善用亲师活动辅助学校教育
(四)运用校园环境教育育人
(五)扩充升学辅导的功能

五、教学评鉴与管理

(一)调整高中考科结构与评鉴模式
(二)确立合理的评鉴内容
(三)采用多元评鉴形式
(四)加强评鉴管理

六、教师发展

(一)建立本土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
(三)倡导教师自主学习
(四)开展教学研究

七、学校发展

(一)发展学校特色
(二)善用社区资源

八、独中教改的支持体系

(一)独中工委会
(二)州董联会

九、结语

 

 

 

 

一、独中教育改革背景


(一)教育革新的挑战
面对世界的剧变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教育必须围绕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重新设计和组织。这四种能力,事实上已明确的指示出,“能力”--而非“知识”--才是教育的重点,“学生”--而非其他事物--才是教育的主体。如何培养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够了解世界、认识他人和成长自己,进而让自己能够和谐生活与发展、跟别人和平交流与和睦相处,是当前独中教育的要务。

另一方面,华文独中自60年代发展至今,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独树一帜,肩负维护与发展中华文化和民族教育的任务。面对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文化除了需要得到承传,也需要创新和发扬。科技的发达,无疑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换句话说,时代需要具有科技和文化素养的个人,以个人和民族优秀的文化,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为完成以上要务,检讨独中教育现况,更新教育观念,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独中教育的发展蓝图,成了独中教育当前的挑战。

(二)独中教育现况与问题

 70年代的《独中建议书》提出一个原则性的办学方向,即确立独中的六年学制,并以承传文化、重视数理和兼授华、国、英三语为其主要使命。各校也以这些方向作为独中的特征。“五育并重,德育为先”、“三语兼授”基本上是所有独中认同的办学方向。随着教育专业化的要求日益殷切,仅仅方向与使命仍不足以作为指引学校的明确目标,独中教育需要更明确的回答“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清晰的教育目标,除了能突显独中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宗旨之外,也是办学者思考各种学校教育问题的重要依据。例如针对“使用何种教学媒介语教学最有效?”、“重视政府考试或统考?”、“是否该实施跳级制?”等等的争论,独中办学者应回顾独中的教育目标,依据教育理论与研究成果作为决策的准则,超越经验主义,摆脱非教育因素的干预,加强独中教育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由于统考文凭目前未受本国政府承认,一些独中办学者为照顾“现实需要”或满足家长的要求,长期受“双轨制”所累,师生面对不合理的两种课程与考试的压力。教学与学习以考试为中心,学校存在着许多违反教育原理的措施或现象,例如减少或取消非考试科目的上课时间、为考试科目加课加时、标榜考试及格率等等。学校教育明显的应试导向。与此同时,为了争取世界各国大专院校的承认,开拓多方的升学管道,统考考科组合显得庞杂, 学生负荷过重。这些现象阻碍教育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

课程方面,独中的课程设置,向来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科方式,各学科独立运作。各学科在每周课表内有固定的课程纲要、考试纲要、上课节数、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这种学科分科方式忽略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而且课程内容存在著难度高、内容杂的缺点。新时代的学习观已经提出,真正的学习不在于知识量的堆积,而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由于强调坚持数理科的优越性为办学方针,独中的课程与教学容易忽略人文与艺能学科,对于人才观产生偏颇(例如“成绩好的一定念理科”、“理科生比较有出路”)。技职教育或艺能教育,得到的教育资源相对的少。从多元智慧的角度而言,这样的人才观以及相随而生的措施或决策无疑是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的。

基于教育法令的限制,民间机构无法培养师资,独中的师资也不获政府培训,因此独中的师资来自多种管道、学历背景不一、素质参差不齐。根据资料调查所得,不具有教育专业背景的独中教师仍占相当高的比例。由于专业性不足,教学容易进入瓶颈,创新性不足,对工作容易衍生无力感或倦怠感。同时基于经费有限,教师的待遇相对偏低,无法形成一个具备吸引力的物质环境,不利于人才的吸纳。教师的素质已被公认为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独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正视教师素质与来源的问题,为教育改革创造成功的条件。

独中办学经费向来依靠民间力量,每年面对不敷的压力,经费的筹措,成了学校每一份子不可避免的“任务”,校长常常无法以教育行政和教学督导为其核心业务,教师也必须拨出时间参与筹款工作。董事对于学校各项建设问题的考虑,必须时刻顾虑经济状况。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独中被迫紧缩开销,无论是软体或硬体的建设与发展工作,都必须服膺于经费不足的现实。独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现实的挑战,更是需要保持建设性的心态克服困难,让独中教育得以永续经营。

独中教育为民办教育,董事会是学校的领导者。因此董事会成员的领导素质、管理能力、教育理念,以及董事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等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学校扩展到州的层次,各州有各州负责推动独中教育的董联会。同样的,州董联会领导人的素质、组织运作,也影响着各校的发展。过去一些独中曾因董事会经营不善、或董事成员之间的问题而致使学校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造成学校的名声受损。因此,如何提升董事会与董联会的领导素质,使其对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强化其教育领导作用,进而支持学校的教改发展,也是独中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其中一个方面。

二、独中教育的理念、目标和策略

(一)端正教育理念
在延续《独中建议书》的基础上,独中教育理念建立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让全体学生透过母语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吸取信息科技与文化,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条件,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2. 延续民族文化,丰富世界文化:独中教育以维护和发展民族教育和文化为宗旨,让中华文化在我国得以延续,并成为丰富我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3. 提供教育选择,体现民主精神:独中教育提供适合华小毕业生的中等教育,为我国人民及华社提供多一个选择,体现社会与教育民主化的精神。
  4. 奠定发展基础,储备建国人力:独中教育是6年完整的中等教育,协助青少年奠定未来升学与就业的基础,为国家发展培养人力资源。

(二)确立教育目标与愿景
独中教育属于“中等普通教育”的范畴,因此,其教育目标应根据中等教育的理论,同时贯彻《独中建议书》的精神,更明确的回应“独中教育要培养出怎样的人?”这一问题。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健全的成人,《独中建议书》强调中华文化的承传与多元文化社会的建设,因此,独中教育应依循中等教育目标的指引,同时因应我国国情,培养具有以下能力与素质的个人:

 

表1  独中教育目标

目标领域

目标指标

一、自我

  1. 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
  3. 养成自学和自治习惯,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
  4. 具备主动探索的精神,掌握科学技能
  5. 具备乐于服务、勇于担当的精神
  6. 具备欣赏与审美的能力
  7. 具备挫折承受力,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二、家庭与群体

  1. 关怀家人,主动分担家务劳动
  2. 尊重他人,具备与人互助合作的能力

三、民族与社会

  1. 爱护与承传民族文化,维护母语教育
  2. 尊重与维护本国多元文化
  3. 具备表达能力,能和友族沟通与和睦相处

四、国家与世界

  1. 具备民主法制的观念与公民意识
  2. 具备环保意识,珍惜与爱护自然资源
  3. 愿意增进对不同文化的学习与国际了解

 

上述四个领域“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是以整体独中学生为主体,通过在各个年级里贯彻、在各学科和活动课程里落实、在校园文化里涵养,力求每一位独中生在完成独中教育后都能成长为健全的青少年。

对内而言,独中教育面对的是国民学校办学素质的比较,对外则是世界各国中等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挑战。因此,这个体系本身必须不断的在教育专业化的轨道上自我更新,以维持其发展优势和竞争力。

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独中教育将根据上述的理念和目标,朝建立一个“教师会教、乐教”,“学生会学、爱学”之“教育乐园”的愿景努力。通过专业的、同时敬业与乐业的教师,教出掌握学习方法和喜爱学习的孩子,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个人,都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健全的成长。

 

(三)发展策略

  1. 立足于共同点,强调整体性

虽然各独中由于地区条件、政策及路线方针不尽相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水平存有差异,但整体而言,大部分独中都以独中统一课程和考试为依据;在育人方面,也多崇尚“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再加上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基本上,全国独中的行政架构与运行机制亦多有相似之处。

国内外许多教改实践显示,如果对教育改革缺乏整体思考,各项决策缺乏有机联系,这种改革往往不易达致目标。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须着眼于整体性的教育改革,进而创建我国这个特有的教育体系的特色。

  1. 正确面对压力,反思教育问题

大部分独中普遍面对生源、教师队伍、行政人力资源、经费及社会评价等不同程度的压力,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作为民办学校,独中面对来自国民中学和私立学校日趋激烈的竞争。

此外,尽管华社长期承担独中巨额的办学经费,然而对独中的实况及办学成效的了解仍差强人意。另一方面,纵然华社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师资养成”、“教师在职培训”、“教育专业化”等课题的认识比较欠缺。

各种问题和压力,是独中自我反思的起点,也是独中教育改革内容与实施方法的切入点。在策略上,独中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把独中办成能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机构。同时加强与社区的关系,争取发展成为地方上的社区教育中心,加强大众对独中的认同感。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独中教改的核心环节,独中统一课程将根据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课程等同于课堂教学”或“课程等于教材”的观念,扩大课程的涵盖面至教室以外的其他学习活动,同时平衡人文学科与数理科、“主课”与“副课”的课程实施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局限
统一课程的其中一个弱点是分科导向, 学科系统性虽然较强,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弱。因此课程改革应加强学科知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学科之间相关主题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分科系统的局限。具体的做法为在初中实施“综合科学”,取代过去的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分立的课程。此外,独中应突破统一课程的局限,按本身的条件开发能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课程,例如华教故事课、社区关怀活动、编写家乡史、进行地方导览、环境保护活动、两性教育等等,以提供学生多方面的文化刺激,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为贯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独中应将“生活技能”纳入初中课程,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高中阶段,应在传统的文商和理科分流外,根据条件增办技职科;同时加强高中生对社会课题的认识,设置社会科学或中华文化伦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二)课程实施强调横向交流与平衡
要突破分科教学的局限,教师在备课与教学时可加强横向的联系与讨论,研究学科之间综合性的问题,例如,实施主题教学,推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要重视理科与艺文教育平衡发展,加强高中理科班学生的人文内涵、文科班学生的科学知能、全体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同时,引进校外资源,让社区也成为学生的“教室”,例如设计“学习单”,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访查工作。

(三)教材管理与选用要能反映实际需要
新编课程须经试点教学或教材测试阶段, 整体评估其绩效, 方推动全国实行;同时为照顾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应发掘和应用辅助性的教学参考资料,提供深化的或补救性的教学。

(四)重视非学术性课程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发展

  1. 技职教育:加强学生的性向辅导工作,扭转“技职教育是为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的教育”的错误观念,鼓励非学术倾向的学生朝技职教育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应充实技职教育的资源,并加强技职教育课程的编制与落实,强调能力导向,培养学生应用的技能与人文素养。
  2. 体育:确立“体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份”的观念,坚持按教育规律在每一个年级、每一班实施体育课,以达致“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目标。
  3. 美术与音乐:美术与音乐课,与体育课一样,不应被视为“副课”,其对于协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发挥个性和特长,有举足轻重的功能。美育的目标,不在于仅仅是技能的培养,而是学生终身具有欣赏与创造的能力。因此,独中教育应转变对美育的片面认识,加强学校从整体面落实美育的能力,例如结合课堂内(如美术课和音乐课)与课堂外(如联课活动、学校的各项节庆、典礼、展览会等等)的各项活动,创造一个具有陶冶作用的美育环境。
  4. 联课活动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与重要性,绝不亚于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是学生培养和发挥各项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重视联课活动的实施与其质量,投入合理的教育资源。在管理组织、活动项目以及活动时间上给予学生适当和必要的督导,协助学生的能力在活动里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在多年来推动联课活动的基础上,加强联课活动的理论建设,深化经验,让联课活动教育发展为独中教育的另一个鲜明特色。

(五)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方法:独中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能与学习需要;独中教育目标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实践、合作与交流等等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策略,改变纯粹“讲与听” 单向的教学方式,力求教学方法富有变化,教学过程富有活力,提供学生参与、体验、探究、动手、创造的机会。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协助他们发展最适合的学习方法,使个性和特长得到培养。此外,现代科技的发达,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教师须善于运用科技与不同的教学媒体,充分应用线上学习(e-learning)的方式和资源,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 第二语文教学:独中教育三语兼授由来已久,应检讨现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特别是国文和英文,修订课程与教材,拟定作为第二语文教学的落实方案,提升第二语文的教学效能,通过课堂以外的活动(如国语论坛、主动访问国民学校,安排交流活动、参与友族同胞的文化活动、和国际学生的交流等等),为全体学生创造应用第二语文的校园环境。

 

四、德育与学生发展

进入21世纪, 师生关系、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产生变化,传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关系也受到冲击。更重要的是,传统家庭功能的式微,使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重。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重新思考积极性与整体性的问题。传统奖惩制度强调赏罚分明以及“一视同仁”的概念,使“惩罚”倾向划一,对维持校纪与约束学生行为,有一定的阻遏功能。但学校德育如果以之为主要和仅有的方法,只能从消极面解决学生的纪律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须深刻体认和善用德育的精神与方法,采取“预防胜于治疗”的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独中积极推展辅导教育,让传统华校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精神提升到理论的层次,强调纪律的训导与着重疏导的辅导相辅相成的观念普遍受到肯定,训辅合一也取得一定的效果。除了训、辅之外,学校全体上下必须改变“学生纪律问题是训导处责任”的落后观念。同时为达成四个领域成人成才的目标,学校应从以下方面渗透德育工作:

(一)学科教学活动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须充分理解教学、育人两项任务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教师除了教导书本上的知识之外,也必须关注学生实践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即,让认知性的学习,内化成思想品德和付诸实践的生活习惯。

(二)通过班级经营落实生活教育
班会班级团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团体感、自治与互助合作和生活各方面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善于应用班级活动,能发挥同侪教育功能,达成生活教育的目的。

(三)善用亲师活动辅助学校教育
学校须采取主动,把加强亲师关系和建立共同教育观念作为德育的重要策略。向家长提供亲职教育,要求家长与学校配合。

(四)运用校园环境教育育人
良好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风范,是校园的道德环境,学生成长于其中,耳濡目染,能养成良好行为。

(五)扩充升学辅导的功能
一般独中设置辅导处,除了生活辅导、课业辅导之外,也为高中生提供生涯辅导与升学咨询服务。基于统考文凭未受国家承认,每年均有一部分独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学校的升学辅导工作除了协助学生选择科系、提供奖、贷助学金的资讯外,也应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能力,尊重世界不同国家与人民的文化,能与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增强其国外生活的适应力。

 

五、教学评鉴与管理

教学评鉴,或一般使用的名称--“考试”-- 与课程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确立了各科教学目标后,考试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互相配合,让评鉴回归“为教学和教育提供改进资讯”的真正目的,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病。要达致这个目标,高初中统考最终必须朝以下方向改革:

(一)调整高中考科结构与评鉴模式
在现有统考制度的基础上,调整高中统考考科为五个组合:文科、文商科、商科、理科及工科;并评估及提升有条件的技职科科目至高中统考水平,最终停办技职科统考。同时加强统考主办单位与学校的协作,按条件逐步将评鉴权力下放到学校,创造机制,以利于达成自主评鉴的目的。统考最终将化为两种模式:

  1. 终结性考试:减少考科数量,举办以评鉴语文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主的统考,只考3-4科,称之为“高中统一考试”;
  2. 阶段性考试:学校针对个别科目(人文、科学、工商、技职科等)进行评鉴,称之为“校内标准化考试”。

(二)确立合理的评鉴内容
教学评鉴的内容既要关注知识面与技能,也应包括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等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核。随着课程纲要与学习范围的调整,各科命题范围也应力求合理,按学生能力和各科教学目标调整与重组各科考试纲要,订定合理的评鉴标准,以期达致精确的评鉴要求。

(三)采用多元评鉴形式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有不同的取向和方式,教学评鉴也应采用多元的评鉴方式,从不同的向度收集学与教的回馈信息。包括:增加开放性题目的题数或权重;以图文并列的方式出题;印制彩色试卷;逐步将目前实施的初中统考历史科“作业报告”的评鉴方式推广至其他科目;研究将校内考试成绩纳为初中统考成绩计算的一个组成部分等等。且除了传统的评鉴方式之外,应创造条件,发展非纸笔评鉴,包括语文科口试、理科实验考试之类的实作评量。

(四)加强评鉴管理
强化考题审核制度,对统考与独中校内考试试题与考生表现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解读内涵资讯,提升试题与评鉴工作的品质。

 

六、教师发展

独中教育品质能否与时并进有赖于师资专业化的程度。终身学习的社会,要求独中教师以“专业人员”自我期许与实践专业性,包括:对教育对象—学生—有正确的理解、关注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开发、面对教学问题,具有积极和建设性的心态与反思能力、保持进修的习惯,提升个人教育研究与创新的知能、对教学工作具有热忱、重视个人身心平衡健康的发展等等。

按以上的发展需要,独中教师的专业化,应朝下列方向努力:

(一)建立本土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
尽管政府目前不允许民间机构培养中学师资,但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民办教育,独中教育仍有必要建立本土的教师培训体系,以确保独中师资量与质的问题获得改善。一方面征求海外的培训资源,例如向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师范院校争取教育专业和相关科系学额,鼓励独中高中毕业生与三所民办学院现有各科系学生选修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教育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办好新纪元学院教育专业文凭课程,加强行政管理,充实师资阵容,革新现有课程内容,加强视察制度的效果,充分发挥其培训在职教师的职能。未来新纪元学院也将继续争取发展为大学,设立教育学系或创办师范学院,专司培养独中师资。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职前与在职整个过程的;同时,教师教育的工作,是一种成人教育,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具有延续性,同时照顾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明确培训目的,确保培训内容与方式的适切性,对教师的生涯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

内容方面,除了基本的教育理论之外,应与统一课程改革方向紧密配合,按照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实践新课程的能力;同时开设专题性、即时性或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确保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实际的教学工作,以及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得到密切的联系。

形式方面,教师若有机会体验不同的培训方式,将有助于其变化教学法,促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除了传统讲授式的培训之外,培训课程也应让教师经验合作、探究、体验、活动性强的进修方式,例如主题式学习、读书分享、小组讨论、户外勘察、实作呈现、团队演练等等。同侪教师之间,也有许多宝贵的培训资源,因此,应加强教师之间经验的分享与观摩。

(三)倡导教师自主学习
现代化的教学工作强调互助合作、研究、经验总结与分享、再学习,如此教师的教学才可能不断有新的资讯或资源的注入。除了鼓励教师参加独中工委会或其他教育团体所举办的培训课程外,学校应在校内进行校本培训活动,营造教师进修学习的环境和风气,通过各种奖掖方式和制度,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发表教学心得,分享培训收获,让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共享。

独中教师群有不同的学历背景,若这方面的条件能充分的运用,就能在校内产生多元的教学风格;教师之间应能革除过去单打独斗的观念,取长补短,一方面增进教学效能,另一方面也通过同侪的支持,培养更强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工作上的难题。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被强调的今天,教师本身在校内积极的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肯定能对学生产生身教的作用。

(四)开展教学研究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实现独中教育专业化的重要条件。因此,独中教师除了会学习、会教学之外,更需有研究意识与基本的学术能力,在每天的工作中发掘具有教育研究价值的课题,应用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超越个人经验,形成指导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此外,独中的资深教师也应寻求更高学历的进修,提升为高级的教育科研人员,建立独中教育的理论体系。

 

七、学校发展

(一)发展学校特色
由于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全国独中目前无法突破60所,部分独中的办学条件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受到局限。但是,相对于国民学校而言,独中的办学自主性强,各校遵循《独中建议书》所提的办学使命与方针下,有极大的空间可以发展自己的特色。社会现实无法回避,如何立足于现实,突破困境,创造特色,发挥独中教育的优势,是考验独中办学者智慧的所在。

当社会民众的文化与教育水平提高之后,家长的教育消费意识和对教育素质的要求亦会随之提高。独中是收费的学校,若家长认识到所有的花费有利于孩子的健全成长时,“收费”的这个事实就不再是一个障碍或局限。因此,独中办学者须尽全力于思考“如何能让每一个孩子健全成长”的问题,使之成为独中的责无旁贷的使命。例如:自动自发的学习风气、亲切友善的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满活力与生气的校园文化等等。简言之,独中教育能否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提升内涵与品质,是其能否继续在我国稳健立足的关键因素。

在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健全成长的前提下,独中应根据各自的条件,通过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来增加竞争力,使学校成为地方上有良好口碑的标志。

(二)善用社区资源
独中是我国华社的资产,华社长期以来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各方面的资源。在迈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筹款活动之外,独中有必要思考更多元的资源开拓途径或方法;同时,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运用,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在教育上发挥最大的效能。

对于“资源”的观念,过去偏向物质性。事实上,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远远超越物质资源。例如社区里的人文环境,是活生生的教材;从事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校友,是联结校园生活与职业社会的一道桥梁;家长义工,是学校举办各项活动时宝贵的人力资源;地方政府或团体举办的各项活动,是学生表现课堂所学的最好实践场所;还有各类的华团、非政府组织等等,都有着独中教育可资运用的资源。

 

八、独中教改的支持体系

独中教育改革运动的开始与持续发展,除了以学校为主要的落实舞台之外,还需要一个支持性的体系。在董教总正规的组织架构内,支持体系主要分为“独中工委会”与“州董联会”两个层面。

(一)独中工委会
独中工委会是独中教育改革的促进者,也同时是改革的实践者。其负有的责任包括:

  1. 向学校与社会大众宣导独中教育改革的意义、重要性、目标与内容等等,促使社会对教改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为一股支持的力量。
  2. 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步并进,不断完善本身的行政体系,强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设置专门机制(如学务委员会),专门探讨教改的规划与发展工作;充实各学科秘书与学生事务专职人员的编制,提供良好的在职进修条件, 鼓励学科人员进行从分科到课程统合的研究;组织“学科委员会”,探讨学科发展理论及其实践方案;开发多媒体教学及线上学习(e-learning)等多元化的辅助教材等等。
  3. 设置重点课题研究,或与独中合作开展实验点的模式,通过科研与实践的方式建构独中教育理论;设置“教师培训基金”,鼓励教师进修,推广教学观摩,结集出版教师的教研成果;加强与各州董联会的联系,增强董联会的教育职能,使董联会成为主动配合与响应教育改革的有效机制。例如推动州董联会及独中董事会认同师资专业化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支持与资助地方上的培训课程和学生活动。
  4.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成年人(教师、校长、董事等等)对学校体育和竞技活动的正确认识,进而身体力行参与和推动学校的体育课程和活动;同时鼓励与协助各州举办州际或州内的体育活动。

(二)州董联会
随着独中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州董联会的职能也必须超越传统华人社团的角色,强化本身的组织功能与运行机制,提高教育专业形象和能力,切实做到成为州内各独中教改的促进者、支援者。州董联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完善秘书处的设置,提高秘书处人员的专业知能。
  2. 为各校董事会策划有关教育行政和组织运作的培训课程,加强董事会的教育职能。
  3. 采取激励措施,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为选修教育学系的高中毕业生设置奖、贷学金;与时并进,规划和调整教师薪金制度与培训预算专款、拨款资助或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体育和学生活动;举办教师奖励活动等等。
  4. 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定期与校长和教师交流,提高会议的质量和效率,开放会所供学校与教师使用。同时,在学校与社区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为学校引进社区资源,为社区推介有利于提升社区民众文化水平的学校活动。

 

九、结语

独中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其难度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进行国民教育的改革来得高,预估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也多,同时效果不容易在短期内显著。然而,独中教育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教改无法在等待所有条件具足后才开展。《独中教育改革纲领》将作为未来十至二十年独中、独中工委会和州董联会发展的指导文件,作为起草“独中教育改革行动方案”的重要依据。秉承前人当年在比目前更艰苦的环境中争取母语教育生存空间的奋斗与坚持精神,我们相信, 全体独中教育工作者将能以更大的热情、理想、智慧、坚毅和专业能力,积极参与21世纪的独中教育改革运动,致力于创造独中教育乐园的美好愿景。

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
学务委员会暨教育改革小组拟

修订:

第一次完稿15/10/2004

第四次7/12/2004

 

第二次4/11/2004

第五次15/12/04

 

第三次15/11/2004

 

 

 

 

定稿:

10,90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