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与东甲之间有一个弹丸小镇——利丰港,就在东甲、麻坡和武吉甘蜜的中心点。这里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庙宇、诊疗所、邮局、警察局、幼儿园、小学、中学皆齐全。三所同名的学校就在往武吉甘蜜路向,它们是培华小学、培华国民型中学和培华独立中学。
刊登媒体:《星洲日报》言路(跨时代的独中) 刊登日期:24.10.2020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
1929年,先辈蔡敬山发起筹募创立培华学校。从小学到高中,所有都是小镇乡亲父老的一点一滴筹得而来。1961年教育法令使培华独中出现,它一路走来即颠簸不平,但都没有打击董、家、教一起为它奋斗的决心。
今天走在校园的午后,向着门口的直宽大道,鸟语花香,32呎宽的壁画伴您一路到礼堂,孩子们的喜哈声也渐入耳。两栋教学楼围着草场,老师与学生的嚷嚷声在草场的天空盘旋。
问,教育是为了什么?先辈们之“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教育目的又是什么?从古至今,教育目的会改变吗?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小则乃安生立命,大则是迈向世界大同,造福人群。不管是何种目的,孩子们必须学会基础知识、解决难题、与人沟通、正确的道德观等等,在德、智、体、群、美里得到全面且具个性的发展。
取得优越的学业成绩一直不是培华的强项,一开始成立至今,培华接收了许多落第生。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学业成绩,但我们若从一个快被放弃的孩子的角度来说,培华独中却“救”许多年少无知的孩子,让他们重新找到方向。
2014年开始,培华打破传统方式,尝试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分班。初中分成数理、文科、学习力弱三种,兴趣相同的学生一起学习,拥有共同的语言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共鸣。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程上需要调整,同时也要非常关注他们的学习心态,课业上的监督绝对不能马虎。
高中一时,发展为理科、文商科、和美设科,此时的理科和美设科学生已很清楚他们的学习目标与方向。文商科里有史地与商业簿记,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会更清楚自己是喜欢商科类还是史地类,高二时才细分成纯商与纯文。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兴趣都不一样,学生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习,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学校按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在课程方面给予调整和加深加广;学生在学习过成中也能看到彼此优缺点,互相包容与接纳。
现今的学习面向,是多元的认识而非只有考取好的成绩,让学生能更认识自己,他们则能更安定心绪学习;先学会尊重同理他人,包容不同面向,收获往往比付出更多。在教育世界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