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场风雨中,死亡步步逼近

以前,我们或许会觉得死亡很远,但这个疫情却提醒我们,死亡也可以很近。

从前不谈,连“死”也只字不提,现在病毒肆虐,每日死于冠状病毒病的人数急剧上升,死亡步步逼近,我们还不能不谈吗?

 

 

大规模蔓延的新冠病毒带走了无数生命,目前,全球至少有33万人因此丧生。全球都陷入公共健康危机中,每天读到传染率的统计数字,就会开始担心,出门会不会被感染?

 

以前,我们或许会觉得死亡很远,但这个疫情却提醒我们,死亡也可以很近。

 

从前不谈,连“死”也只字不提,现在病毒肆虐,每日死于冠状病毒病的人数急剧上升,死亡步步逼近,我们还不能不谈吗?

 

要谈!怎么谈,才能平衡对死亡的恐惧?

 

在这“疫”场风雨中,本刊请来两位90后的年轻资深礼仪师陈勇丰和辜伟伦(Alan)谈谈如何面对病毒带来的死亡。

 

1.你会跟家人谈论生死吗?若家人忌讳,我们该怎么谈?

Alan我家人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不会忌讳。我偶尔会从时事或工作上的案例来跟妈妈谈这个课题;爸爸则比较严肃,一般上他和我都是谈政治。

说到生死这个课题,也许很难详谈,但最基本的还是要了解,比如要火化还是土葬?要葬在哪里,需要哪些宗教仪式?为什么这几件事情很重要?因为处理得不好就可能会导致家属产生争执,家属也会怕自己替往生者做的决定是否真的符合他的本意。

对年长的人,如果一开始就跟他谈身后事要怎么办理,他会觉得不吉利和不被尊敬。我个人会告诉对方一些故事或案例,让对方看见丧礼中感动的、带有正能量的部分,让他知道生前规划的重要性,如果对方愿意跟你谈,才能谈下去。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临终关怀的讲座,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再进一步讨论。

 

2.如何谈生死?

勇丰:很多时候,大人会觉得青少年离死亡还很远、死亡太过沉重,或认为他们还不够成熟等因素而回避甚至拒绝和他们谈论死亡。但死亡不是老人的专利,青少年也会经历父母、手足、亲戚、同学或老师去世的经验。与其纸上谈兵,让青少年实际“接触”死亡更能引发他们对于死亡的探讨。如导览墓园、火化场和殡仪馆,藉由亲临现场,触碰棺材、看到丧礼的布置、墓碑、火化炉等,首先能让死亡不再是一种神秘禁忌的话题,接着延伸探讨告别、死后世界、生命等议题。

生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在这场全球疫情中,除了关注全球死亡人数之外,其实透过个案的讨论,更能触发内心的情绪感受。若有专业引导,我们亦可透过生前告别式、躺棺木、写遗书等活动,鼓励学生说出对死亡的看法与感受,藉此引导他们从死看生。

 

3.怎么面对未知所带来的恐惧?

勇丰:每个人对于恐惧的原因都不同,譬如说对于死亡产生恐惧,有些人是因为害怕无法再照顾家人,而有些人则是害怕死后不知道会去哪裡。未知的事情有很多,其一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或身边的人何时会离开,面对这样的未知,我认为需要先找出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害怕,也许会发现最终并没有解决的办法,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恐惧背后隐藏着美丽的宝藏。

 

Alan我会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并寻找问题的根源。如果是工作方面所带来的未知或恐惧,我会尝试参考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思考该事件和现在的问题有什么共通之处,从中吸取经验,参考一些方式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先冷静下来,若无法冷静,也就无法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人无法解决问题是因为不去面对,或找不到问题在哪里,也有人意识不到自己甚至是问题的一部分,如果无法看清问题,就无法解决。

 

4.疫情期间,家属该如何应对亲人骤然离世?

Alan曾有一位念辅导系的人告诉我,悲伤就像一座森林,悲伤的人坐在中央,我们不能强行把他拉出来,要靠他自己站起来走出去。旁人能做的只是陪伴,让对方不会感到孤单。很多时候,他们会觉得“没人了解我”,发生事情后会觉得自己是孤立的,这个时候就很需要陪伴。我们不能劝对方看开点、别再难过,因为一个人会对家人的离世感到难过,是因为关系很好,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说到MCO期间,有些人无法好好地跟往生者告别,这种情况,就可以透过个人的方式来抒发情绪和表达思念,比如写信或煮一餐饭思念亲人,抒发的管道或方式因人而异,其实只要不伤害自己,都是可以的。

 

勇丰:疫情期间,考虑到安全性和行管令限制,家人去世是否要办丧礼,办的话要不要通知亲友,怎么控制人数,亲属之间能否拥抱,也变成了问题。丧礼原本该体现的关怀、温度(比如拥抱等),在面对安全的威胁时,都变得次要。如果亲人不幸在这期间离世,即使困难重重,请不要隔离心中的悲伤,也不要让关心保持距离。我们仍可透过电话给予彼此慰问,也可以在疫情稳定后,为去世亲人办追思会,让原本不能出席的亲朋好友有机会一起怀念逝者,同时给彼此祝福。

 

5.这个疫情带给你什么体悟?

勇丰:在疫情期间,一位母亲因身体不适进院,原本只是一般的老人病,但病情却一直恶化。一个礼拜后,母亲过世了。当时医院管制非常严厉,从母亲进院后,他们就一直没办法到医院探望母亲,再次见面时,就是我陪着家属到太平间领母亲的遗体,我在那一刻感受到家属心中有太多遗憾。疫情让很多以前以为不可能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深刻体会到生命唯一能掌控的,只有此时此刻。

 

Alan这次的疫情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因为我们不会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我们很多时候都会以忙碌作为借口,但行动管制期间,能够待在家里就应该好好陪伴家人。

 

6.生命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Alan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重?我觉得这要看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越是给人带来好的影响,你生命的分量就会随着增加。这也可以从丧礼中看到,人们来出席丧礼,代表往生者曾经影响过他们,那么,往生者的生命就有了分量。人未必要有一番丰功伟绩,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对你身边的人负责,到“离开”的那一天,生命的分量都会被看见。

 

勇丰:也许我们可以从死亡的重量来讨论。在我从事殡葬工作的这些年,接触过好多遗体,有体型很大的,也有体型很小的,不过更多的是从原本很胖或体重正常的,临终时却变得骨瘦如柴。每当我抬起这些因生病、老化而变得很轻的遗体时,我会陷入一种感受——生命是否会因为死亡而失去所有的分量?

但当我陪伴这些家属安排身后事时,聆听他们述说过世亲人的故事,我才发现生命的分量不是被死亡夺走,而是留在了每位在乎他的人的心中。我觉得生命的分量其实没有轻重之分,只要用心活过,自己的生命就会在他人心中留下独一无二的分量。

 

 

虽说新冠病毒可怕,但它也能让我们成长。疫情提醒我们 珍惜当下,学习正视死亡,拥抱悲伤,在生命的旅途中继续前进。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