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而处

我有一个工作电话号码,是用来和病人家属保持联络的。

虽説一开始设立这个电话号码的用意是爲了确保自己的私人时间不被打扰,但是想象和现实终究是不一样的,我还是会不分昼夜的收到来自父母或是医院的讯息或是来电。

 1034 web new

 

 

就如同我还在念医学院时,曾经在新年的时候去给中学时期的补习老师拜年,她知道我以后会当医生之后笑着説我毕业之后就算是社会资产了。

 

我那个时候不大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现在我总算了解了。

 

*****  *****

 

那一天夜已深,忽然收到一则讯息。

 

“我的女儿在玩耍的时候忽然一个失足往前扑倒,额头重重地撞在墙壁上了,现在额头上有一个肿包,请问医生我该怎么办?”

 

我躺在床上看着那位母亲传来的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额头上果然有一个鸡蛋大的肿块,看起来像是淤血。

 

“我没有办法从照片来做评估,建议带去医院做检查一下比较好。”我这样回复道。

 

“那我现在带她过去医院,你可以过来帮她看看吗?”母亲问道。

 

一般上在五点过后,我们的门诊就会结束营业,我们也会回家休息。

 

如果有病人需要求诊的话,那他们就回到急诊去,而急诊室的医生在评估过后如果有需要入院,就会安排入院以及通知我们,然后再由我们决定是要当晚看病人,还是可以先让病人先休息,明天早上再看。

 

像这位母亲提出这样不符常规的要求的时候,我是有权力拒绝并请他们先到急诊室评估,如果有需要我才过去的。

 

但是我叹了口气回复道:“你们先过去,我过一会儿就过来。”説罢就放下了电话,起身更衣然后驱车出门。

 

来到急诊室后,女孩的父母亲和婆婆就一脸焦急地抱着小女孩走进了诊间,开始对我阐述意外发生的经过。

 

在经过问诊和检查之后,我对父母说小女孩没事,可以先回家观察,以及交代了需要观察的事项。

 

“真的很谢谢你医生,幸好你愿意来替她看诊,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临走前,小女孩的家人説了这么一句话。

 

而这句话,把我之前有些许的不满之意一扫而空。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常常会有扁桃腺炎发作的问题,有一次甚至严重到影响到了耳膜。

 

而我的父母为了这个问题遍寻医生,后来发现能够把我每次发炎治好的医生原来是我的邻居,于是每次生病我们都会去向他求诊,直到他后来搬家了,还将我的病历转给另外一个医生,让我继续在那里接受治疗。

 

我也记得有一次我高烧不退,我的父亲在深夜的时候把我抱去一间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诊所接受治疗。

 

当时的他们,一定也像这些父母一样着急,而所幸的是他们找到了能够安抚那颗急躁的心的医生。

 

事过境迁,如今我已长大成人,也成为能够安抚其他父母那焦虑的心的医生,世间上有那么多事,居然是如此的相似。

 

数年前当我的大女儿发高烧的时候,我正在医院工作,深夜时分我的太太打电话给我说:“我不知道女儿是在发抖还是抽搐,我该怎么办?”

 

她自己身为一名医生,面对自己的女儿生病的时候也会乱了套,更何况是那些没有医学背景的父母?

 

所以后来当我看到那些紧张兮兮、抓着我问一大堆问题的父母的时候,即便是已经回答了同一个问题千百遍了,我仍然会尝试静下心来,好好地去为他们排忧解惑。

 

因为易地而处,我们自己有可能更紧张慌乱也说不定。

 

易地而处或是从他人角度来思考是一个很有力量、也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方法,但是现在的很多人却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我们常常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后只要事情不像我们想像或是期待的态势发展的时候,我们就会勃然大怒或是失望离开。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体两面的,而更像是一块宝石,不管从任何角度去看,都会有不同的样子。

 

当我们都站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位置看着同一件事,每个人的体会绝对都不会一样。

 

就像是面对一个发烧不退的孩子的时候,我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的话用药本来就是要一点时间才能够看到效果,马上康复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吃了药之后却仍不见好转,高烧依然不退、胃口依然不佳、依旧不见活跃,和平常的样子截然不同,他们也许会想是不是因为有更严重的问题而没有被发现到?

 

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各持己见的话,医病关係就会崩坏,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没有信任的建立。

 

但是如果我们把立场转换一下,能够去同理父母的情绪和焦虑,我们就能够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后想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释方式。

 

也像是病童明明还没痊癒,父母却坚持把孩子带出院。

 

可是如果双方的立场转换一下,医生就能够明白父母家裡还有其他孩子要照顾、或是家裡有急事真的没有办法不回去,而父母也能够明白医生担心病童在还没痊癒的情况下出院的话可能会面临到的后遗症,双方就能够好好的讨论,想出一个折衷的方法。

 

*****  *****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们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係。”

 

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係,一直都是我们身为群居生物、社会其中一份子应该去学,却一直都学不好的功课。

 

我想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很少去从其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一直都很不认同“理直气壮”这句话,尤其是抖音短片当道,很多影片中的主角不管是对是错,只要是觉得自己有理,那高涨的气焰简直可以说是嚣张至极,造成许多年轻人以为那就是对的,纷纷效法,于是造成了自视过高、目中无人的一代。

 

我很喜欢一部我很久以前看的短片,故事是说一个人来到了医院探望自己生病的亲人,一路上遇见了警卫、医生、护士、路人、医院工作人员等等,每个人都看起来很开心,无忧无虑,似乎只有自己需要面对亲人生病的惨况。

 

但是镜头一转,一路上与他擦身而过的这些人其实都有各自的困扰与烦恼,像是经济上的烦恼、工作上的困扰或是感情上的纠葛等等问题,却不为人知。

 

也曾经有一个美国人做了一项社会实验:他来到了一家快餐店,接待他的服务生全程摆着一张臭脸,点餐的时候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服务态度可説是完全不及格。

 

可是当他不但不生气,反而给这位服务生一笔不小的金额的小费时,这位服务生立刻掩面痛哭。

 

“我已经还不出房租了,我一直在被这件事情所困扰着,你的小费能够帮助我减轻许多负担,真的很谢谢你。”那位服务生后来这么説。

 

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犯错或是做了一些不符合我们的期待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会説:“明明就是他的错。”“本来就不能这么做。”“做事怎么不带脑子。”然后站在道德或是身份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批判。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易地而处,对人对事有多一点宽容的话,也许就能避免许多的冲突,软化很多的态势。

 

把身段放软从来不是一个示弱的表现,反而正是显示我们情商和教养的最好舞台。

 

我们都会有深陷泥淖的时候,而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并不需要有人过来站在泥淖的旁边批评我们説我们本来就不应该踏进去、我们不应该高声呼救而打扰到其他人或是诸如此类看起来好像很有用,其实却根本派不上用场的建议。

 

我们需要的是有人愿意不管我们看起来有多狼狈,仍愿意伸出手来把我们拉出来之后看着我们的眼睛说:“好了,不用害怕,你没事了。”

 

因为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世界并不温柔,温柔的是善良和温暖的人。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嘈杂的世界里,坚守心中的温柔,拥抱每个受伤的灵魂。

 

也许哪一天当我们自己的灵魂受伤了,也有人愿意为我们停下脚步,拥抱我们。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