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得起考验的“爱国情操” 语言差异是绊脚石吗?

“语言会不会阻碍一个国家的团结?若每个国民都说着不同语言,是不是就会影响爱国情操?”

web 图片来源E南洋

图片来源:《e南洋》

 

 

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马。不少保守派的马来政治人物也不时抛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在多源流的教育体制下,每个人透过不同语言来认识这个国家,多少都会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有落差。久而久之,每个国民肯定会投射出不同的国家面貌,当对未来的憧憬不一致时,能扣除彼此情谊的基石自然就不稳固。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许瑞士能作为一个很好的借鉴。

 

我曾到过瑞士四次,后来才发现这个国家与大马很相似,都是由多元种族组成。这个长久以来不受战争侵袭的中立国,26个州共有4大语区,包括德语区、法语区、意语区与罗曼什语区(Romansh)。其中,德语为最多人使用的语言,境内约有三分之二的国民使用,按序是法语及意语。好玩的是,当许多瑞士人首次碰面时,都不会先使用德语或其他三种语言,反而是一个外国语言——英语。

 

“所以,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德语或英语对吧?”你心里猜想。

 

答对一半。事实上英语是瑞士的第二语言,主要是担心不同语区的人碰面时会鸡同鸭讲,因此规定大家除了要学习母语外,英语就是对外州沟通的桥梁。但实际上,英语并非该国的官方语言。根据宪法记载,官方语言除了德语外,法语、意大利语与罗曼什语也纳入其中。换句话说,只要是政府发出的任何政策或讯息,都会以这4种语言统一传送。

 

没有偏差待遇,一切平等对待。这是因为,当初立国时,瑞士先贤为了照顾不同语系的国民感受,因此立下如此盟约一视同仁。甚至连目前使用罗曼什语的人不到全国1%,瑞士政府依旧坚持初衷,从未想过要修改这看似繁琐的施政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多元尊重的精神前提下,瑞士的教育制度也非常弹性灵活。

 

事实上,瑞士并没有公定统一的教育制度,瑞士联邦宪法反而赋予各州在教育方面的独立权限,让各州可决定所需的教育系统,互不干涉,却又能互相渗透通融。例如,在大多数州属,瑞士的小学一般为6年,入学年龄可自行决定是6岁或7岁。但在某些州属,小学只要念4年或5年。另外,在所属州属除了要学习母语与英语外,他们还可依照兴趣再加修第二或第三外语。所以,基本上瑞士人与马来西亚人一样,通常都懂得掌握至少3种语言。

 

“如果各州采取的教育系统不一样,是否会影响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或价值观判断,甚至是对国家的归属认同呢?”我曾好奇地询问。

 

瑞士人笑着摇头。对他们而言,就算使用不同语言教学,各州采取相异的教育制度,都不影响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与爱国心。

 

“因为国家历史与道德伦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要这些都依据真实如实记录,教育动机健康,每个学生能以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去吸收知识,这才是教育最终目的。所以,重点不是传授方式,而是传授的内容与价值观。”

 

也就是说,真正培养认知观点的关键从来都不是语言。语言只是灌输知识的工具,而工具是中性的,背后推动的动机与教育内容才是重点。

 

一旦教育政策的核心精神是互相尊重与包容,而不是有偏差待遇,刻意分化族群差异,强调某些族群的优越感,那么,在传授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自然也会耳濡目染,了解到先贤建国的不容易,知道彼此需要互相扶持才能打造如此美丽热情的国家的话,自然而然,每个人内心就会找到认同感,也会打从心底热爱这片土地。

 

这个世界原本就存有差异,前提是我们要选择如何看待。语言从来就不是爱国情绪的绊脚石,若懂得像瑞士顺势善用,反而会让这个国家增添无穷缤纷的魅力。

 

能克服语言障碍展现的爱国情操,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