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可以做自己——谈控制欲与完美主义

“这件事,我做得够好吗?”

“我做对了吗?”

“別人会怎么看我呢?”

“我不能表现难过!”

“我如果不行,就是有问题!”

stones 1372677 web pic

我在过去20年接触到的许多个案中,类似的对话从来不曾缺席,甚至我可以这么说,更早于20年前,在我从事生命关怀工作之前的近20年,我就亲身经历这样的对话,更甚的是,当时还处在未成年的我,永远被归入“输家”阵营。同阵营的还有我的手足,然后我发现,同辈的同学也处在同一个阵营。后来我再发现,同一阵营的成员,也会用同样的对话来羞辱彼此。

 

这是一个很吊诡的现象,让人摸不着脑际,这些好像不是问题的对话,事实上隐藏着与控制有关的议题。

 

控制与被控制

同学们,当我们被要求必须控制自己的感觉、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时,我们同时也在掩盖了自己的羞愧感。控制虽然会让人觉得有力量、安全、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个人的自发性及意志也会被破坏,让我们再也不能做自己并学会与那永远存在的不安全和不可预知的状态共处。

 

控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目的是让自己得以生存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既是对内也是对外的。对内方面,有控制与被控制问题的人常常感到孤单,无人为伴,会耽溺在一些病态行为上。对外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玛格丽特•保罗在她的著作《你爱自己吗》中提及四种被用来麻痹痛苦以填补空虛的方式:

  1. 尽量使自己失去活力,靠外界来填補空虛。
  2. 公然地企图去控制他人
  3. 以隐晦的企图行动去控制他人
  4. 抵抗被他人或社会控制

以上用来自我保护的机制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些都是“上瘾”和“霸凌”事件的源头。

 

很显明的,同学们或许已经发现,有时自己为了填补空虛和麻痹痛苦,不得不耽溺于物质──零食、快餐、香烟、电子烟;或耽溺于事情──刷短视频、网游、网聊、睡觉、购物、读书;也有的则耽溺于人──关系、爱情、別人的肯定。

 

否定自由是完美主义的结果

我们的内在要么不是变得弱势被控制,要么就是变得强势去控制別人。当自己处在弱势时,就永远要把一切事物做得正确而完美,具体表现在智能、道德、财富以及地位等等,藉着比他人优越来掩饰自己的自卑、羞愧。这样一来,就会患得患失、害怕犯错及陷入自觉不如人的心态中。形成长期疏远真实的自我,又忙于监视自己的行为,忧心自己是否符合某些常态及完美的形象。控制课题于是迫使一个人产生了完美主义的心态。由于完美主义不容许负面的感受和不理想的欲望,因而限制了自由的心灵。

 

疫情前我经常在校园举办生命醒觉宣导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家•枷》舞台剧,当演员在舞台上呐喊出“妈妈,我要你的爱”时,观众席的学生面面相觑,有者立马別过头去、有者用手掌遮脸、有者闭上眼睛,更多的是转头指着別人嘻皮笑脸一番。我的其中一个发现,只有少数能够自由表达自己感受的学生,静静地流泪同理剧情。

 

完美主义奉行的通常只是一种理想而非事实,没有觉察到自己有或正在使用完美主义来教育孩子的父母,要求孩子永远不犯错,就仿佛不必感到羞愧,孩子因此也不能接受羞愧感,却不知道羞愧是一种健康的感觉,让我们知道自己有限。然而完美主义却不准许这些感觉存在,因而导致个人的绝望无助。

 

如果同学们也看到自己拥有类似的无助感,可以找辅导老师聊一聊,会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