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惊呆”到“傻眼”——谈标题杀人与媒体识读

相信不少人看过唐僧与新闻记者的笑话:

唐僧回台北才刚下飞机,记者问:“你对陪酒小姐有何看法?”,唐僧很吃惊:“台北有陪酒小姐?”,隔日报纸头条:《唐僧飞抵台北,开口便问有没有陪酒小姐》。

web clickbait

 

第二天,记者问唐僧:“你对陪酒小姐的问题有何看法?”唐僧:“不感兴趣!”。隔日报纸头条:《唐僧夜间娱乐要求高,本地陪酒小姐遭冷落》

第三天,记者问唐僧:“你对陪酒小姐有何看法?”,唐僧很生气:“什么陪酒不陪酒的?贫僧不知!」,隔日报纸头条:《陪酒已难满足唐僧,要陪过夜方能过瘾》

记者第四天再问唐僧,唐僧不发言,隔日报纸头条:《面对陪酒问题,唐僧默认,无言以对》

第五天,唐僧大怒,对记者说,你这么乱写,我去法院告你。隔日报纸头条:《唐僧一怒为红颜》

第六天,唐僧气急,将记者告到法庭。隔日报纸头条:《法庭将审理唐僧与陪酒小姐案》

第七天,唐僧看后撞墙而死。隔日媒体补充报导:《为了陪酒小姐而殉情:不值!唐僧的一生!》

上述笑话固然是为博君一笑,但这一笑话同时导出媒体多年来操作新闻标题,利用耸动、煽情、骇人听闻的标题来执行新闻框架(media framing)的恶习实则行之多年。传统媒体时代,“流量”一词尚未被广泛运用以前,传统报业、杂志、电视新闻必须经由操弄新闻标题,来吸引读者眼球,让读者更愿意翻阅相关新闻内容。现在的中小学生或许很少阅读纸本报章,未必见过传统报纸那种红色、粗体、加上尖刺形的图画框来引起读者注意力的手法。以鲜艳且冲击感强烈的排版,加上类似上述“唐僧笑话式”的文字,就是传统媒体操弄标题的方式。

 

“流量”当道的时代

时间往后推移到数十年后的今天,新兴媒体加入市场与传统媒体展开零和竞争,自媒体的崛起让传统媒体也纷纷转移至线上,我们正式进入了“流量”当道的时代。如果说刚刚提起的标题操作目的是要让读者翻开报纸细读内容,那自媒体则是在线上化之后,想方设法透过演算法来引导各位读者贡献出“点阅率”。长期在Facebook平台读报的话,你会发现报社的Facebook粉专,最初的做法是直接将整篇新闻的链接贴到自己的平台上,而大约在一两年前开始,改为“只贴标题”,把新闻链接发到新闻留言区。此举无非是为了引导读者不止点击新闻链接,还引导读者点进留言区,让演算法推送更多流量予读者。

然而,新兴媒体或许没有预料到(但也许他们其实可能知道?)的是,随着抖音、小红书等“短影片”势力异军突起,网民们的注意力普遍被庞大的资讯占据着,无法进行专注且有深度的阅读与思考。滑一条Facebook Reel、一条YouTube Shorts,短短十五秒到半分钟,你的多巴胺就被刺激一次。短促且频密的多巴胺分泌使人成瘾,失去思考与思辨能力。借用同学们熟悉的动画例子来比喻,“短影片”成瘾就好像中了五条悟的领域“无量空处”一样,大脑被庞大资讯占据得动弹不得。这导致绝大多数读者,尤其是中小学年龄读者,在滑动线上新闻时,只愿意从“标题”捕捉新闻的“大致梗概”,而不愿意点击新闻链接去阅读全文。

如果我们很善良地假设传统报业没有意识到读者实际上根本“懒于阅读全文”的现象,那我们也只能够希望媒体能够尽量把标题处理妥当。但种种迹象显示,媒体其实非常清楚知道“标题党”的现象,并利用标题党不读内文的习性,来恶意操弄新闻话题,俗称的“带风向”。这些新闻操弄背后当然涉及许多隐议程,比如商业操作、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流量考量等,不是这篇文章的篇幅可以详谈的。

假设这篇文章的读者绝大多数都是初、高中的读者朋友。恭喜你读了将近一千三百余字。习惯了速食文化的你们,读到这里不容易,辛苦了。在这里,希望呼吁大家,回去看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媒体杀人”。不论你是否有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模式,实则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份子,我们都是“流量”的一份子。如果我们不愿意审视自己的媒体识读习惯,我们都是递刀子给媒体的人,我们都会变成汉娜鄂兰所谓的“平庸的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