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如今的人类社会将正式迈入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时代。AI在未来或许不会只是人类社会的趁手工具,而是会带来重大变革,差别只在于我们会成为变得更好的那一群人,还是变得更差的那一群人。
人工智能越发强大,可应用范围也越发广泛,这样的科技进步让许多产业出现了颠覆式的改变,大大提升生产效能,精简了许多繁琐的工作,但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担忧许多工作将被取代或淘汰,进而出现大量“无用阶级”的情况。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带来许多道德伦理和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担忧,于是许多科技界的知名人士都纷纷呼吁要慢下脚步,先让人类社会讨论出应对策略和监管共识后才继续发展人工智能。
著名学者哈拉瑞在《21世纪的21堂课》当中指出,人工智能兴起可能导致大多数人失去经济价值和政治力量,而富人则会更有天赋和更加聪明。这种能力差异几乎不可抹除,且会强者恒强。届时全球化尽管消除了国界,却可能产生新的阶级差距,而形成新的去全球化,将富人和穷人完全隔开,使穷人只能居住在某些区域,变得无足轻重。
无论监管速度是否有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我们都始终忽略了穷人才是科技飞速发展下最容易被牺牲的一群人。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越来越多的文书类工作被取代,从而造成中产阶级逐步萎缩,只能向最底层蓝领工作靠拢的情况,形成“M型社会”。且这不意味蓝领工作不会被机器取代,而是资本家可以通过压榨劳工的方式获得比机器生产更高的利润。而随着更多人涌入底层工作,劳工的议价能力也会降低,更何况资本家随时都可以用机器取代,这让劳工几乎丧失话语权。
更甚者,有些学者预测AI的发展将可能带来“L型社会”,即只有社会的精英族群能获得庞大资源与竞争优势,而人类当中的绝大多数将沦为没有工作机会,只能被享乐主义所裹挟,成为如行尸走肉般的一群人。这样的社会不见得会成为许多人眼中的“美丽新世界”,要知道人类普遍都追求更崇高的自我实现,失去工作的人们将失去证明自我价值的机会。
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将让工作的迭代速度加快,因此许多学者都强调人们要保持韧性并不断学习,以适应快速变迁的时代,不断变换工作。这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且资源充足的人来说尚且还能应付,对于底层民众而言却是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人一辈子只掌握一项技能,且学习能力有限,更何况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超乎普通人的想象,这对于缺乏知识的底层民众来说是无法跨越的障碍。
AI时代带给学生的冲击同样十分巨大。经历过个人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普及化的我们明白,孩子能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往往与家里是否能让孩子接触到这些科技产品以及家长有无提供正确指导和教育密切相关。此外,学校教育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变迁,改革来得太慢且不够彻底,仍然停留在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的阶段。
这导致穷人和富人之间出现“信息获取能力”上的落差。在AI时代,这样的落差将更加扩大,毕竟就算有着相同的学校教育,家里耳濡目染所带来的信息素养依然是学校教育难以培养的。目前的学校教育仍然停留在大班制教学,学生众多,无法提供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使得平日缺乏信息获取能力的孩子容易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反观家庭实力雄厚的孩子则早已学会了这些知识。AI的普及不会拉平不同社会阶级的教育差距,反而会拉大他们的差距,让各阶级更容易出现世袭的情况。
进入AI时代,我们或许都能短暂地感受到AI给社会带来的新气象,例如生产力的加速、工作的精简、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我们也要警惕AI普及化所带来的冲击。在以前,功课跟不上可以靠努力,如今的孩子一旦上不了AI这趟车,或许老天爷也救不了他们,不过老天爷大概也搞不懂现代人的科技。
时代总是滚滚向前,人工智能会泛起的是涟漪还是巨浪,取决的不是它本身的能力,而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智慧。如今的我们很迫切地需要培养这样的智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