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扬:初探基于理解的教学

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老师教得很卖力,然而在评估学习成果时,却发现孩子们没能掌握好基本的原理,以致成绩不佳。归纳原因,是学生没真正的理解所要习得的知识点和技术,最主要的是没有学习进度,没达到可迁移的层面。比如,我在教数学的几个章节时,觉得原理很简单,学生应该容易理解。考试后,我却发现他们多数没达到学习目标。

074 Wong Nai Siong Secondary School web pic

刊登媒体:《东方日报》(独中教享悦)  刊登日期:03.03.2023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

 

同一时间,我在网上找到几门慕课(MOOC),主轴都围绕在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或循证教学(Evidence-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上了这两门课后,我会逐步改进我的教学。

 

这两个教学法是互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达到:1.真实理解知识和技能;2.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3.能做到知识迁移。如武侠小说里头描述的,学剑法不只要习得剑招,还要领会剑意,才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甚至能创出新剑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还未进入课堂教学时,就得著手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主要分三大区块,一环扣一环,即列出学习目标,决定评估方式及设计教学活动和内容。第一区块,是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学生理解六大类营养素,学生能解读及分析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教师们可套用布鲁姆分类学(Bloom's taxonomy) 里的学习层次来明确目标。

 

在第一区块,也可列入国家教育大纲里所列出来的学习目标,让课程符合所订的标准。第一区块也包含了学生上完课后必须能回答的核心问题和要达到的理解层次。

 

明确目标后,第二个区块是教师将选择评估方式。一般的评估方式是纸笔测验和期末考试。然而新生代所接触的世界很多元,比如影音、游戏、桌游、社媒等等。教师们可因应这些新科技作出调整。教师们可增多形成性评估的比例,即在学习某单元后,马上测试学习成果,借此看学生的表现,比如哪个概念掌握好或不好,及时给与反馈或纠正。

 

有些大学或学院有手指按动器(clicker),教师在萤幕上显示选择题,是非题,学生动一动手指,就可给出答案。多数中学没有这项设备,教师们可叫同学在小纸片上写上答案,手动操作,等下一节课给与反馈。教师也可给与这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同学参与分,鼓励同学专心上课。

 

不容易一步而就

若是上生态课,教到不同植物或动物时,可吩咐同学下课后,在家附近用手机拍摄奇花异草、或动物、或鸟类,并寻找这些生物的名字、品种,然后在脸书、Instagram上载这些发现。形成性评估可以很多样化,取决于课程的内容和科技的普及。当然,最终会有总结性评估,通常是期末考。

 

教师也可布置一个有难度的项目,吩咐学生做一个报告,海报作为课程的总结。

 

确定了评估方法后,教师可以进到第三区块,即设计教学活动。一般上,教师们给予内容讲授,进行实验、写作等等。在教学逐渐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的当儿,教师可以在授课之馀,布置一些活动,让学生活用所学的知识点。比如之前讲到的营养课,教师可给予学生一个任务,为露营活动设计三顿正餐,后者要想办法设计美味可口且营养均衡的菜谱。

 

然后,他们要向露营主办方讲解菜谱的营养成分,解释所设套餐背后的科学。经过一个严密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能达到确切的理解,在生活或往后的生活中套用这些习得的知识和技术。

 

学习某一门课之初,不容易一步而就,需反复练习、反思、调整和反复尝试,方能掌握一门技艺。因此,一个课程单元,必须在教学之初就设计好。这种备课法看似很耗时,也很伤脑。要减轻有效率教学的负担,必须要有教师社群,彼此间能分享教案,评估量规表及学习单。教学不能只流于表象,热闹有馀,而意义不足。学生要能进行建构意义和知识迁移。如此,在学校里学习到的技能才能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