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凯:感受生命,感受音乐

共鸣,一种物体因共振而发生的现象。微观来说,两者的思维、情感、灵魂相互摩擦及碰撞,共鸣之下的体会难以言喻,但又无可比拟。音乐是一门充满知性的课,除了有著严谨的乐理,还有著让学生展现自我的使命。但,疫情与一次次的行动管制令(MCO)阻碍了孩子成长的步伐,萤幕的亮,其实无意中掩饰了孩子心中的暗。

 

032 Foon Yew High School Kulai 001 web pic

刊登媒体:《东方日报》(独中教享悦)  刊登日期:23.07.2021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

 

从前,一封飘洋过海的信需要数月,如今时长被压缩,弹指间就能传递思念。音乐,更是如此。抖音,Youtube中无数音乐视频崛起,学生实际吸收到的音乐知识从不只是课堂上的教学,更多的是课堂背后,老师无法得知的领域。

 

因此,世界正式进入半自主学习时代,而引导同学正确判断网络音乐知识成了主要的教育目标。“几百年前只有在演奏会中才能听到的歌曲,如今随手就能播放,而每次点击对创作者而言都是收入”,学生也许会开始反思歌单里那些快捷而便利的音乐背后诞生的原因及过程,从而更理解各时代音乐的存在与其价值。

 

音乐网课另类的“互动”

镜头下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对于在班上的现场演唱,学生总显得拘谨而扭捏,但网课则改变了这一现象。也许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学生更方便也愿意去做些不一样的尝试。随手拿起房间的乌克丽丽就弹,或是打开电话的伴奏就跟著演唱,网课在看似缺乏面对面互动的情况下,却提供了这一层的便利。

 

为了让学生更有参与感,今年也试著在网课间利用学生现学的乐理知识共同改编歌曲并一起演唱。学生们会利用留言的方式七嘴八舌地尽情表达著自己的思想,有的人会点出其他同学的错误,有的则会炒热气氛鼓励著那些正在苦思奇想的同学们。有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那熟悉的地方,那吵闹但也温暖的课室。无论何种方式,学生愿意参与、交流、那不就是最值得高兴的事了吗?

 

所以,线上的音乐教学其实应该更具优势。去年年中,透过线上社交媒体的呼吁,带领了一众学生与老师完成了抗疫歌曲《在明天》。歌曲在师生间流传、推广、仿佛也将聆听者的心联系在了一起。

 

音乐是具有影响力的,而音乐的教育也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之中,所以也透过了实际的制作来传达了这一概念。此外,学生在自主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视频作业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老师作为引导而非阻碍学生创意的存在,是应该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透过身体力行来感受每一份音乐作品的珍贵之处的。

 

生活是一段感受生命的过程,音乐亦是如此。如音乐无法被人聆听,无法与他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那也许音乐将不再有意义。我相信网络会让未来的音乐拥有无限潜能,学生也应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