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任:“读书有无用”的再思考

自1947年“教育权”被列入联合国国际人权声明后,极大地保障了世界上大部分儿童享有基础教育的权力。而联合国此举目的乃为了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培养他们在知识学习、社会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也希望让他们更能有意义地生活、更好地参与到经济与公民社会事务中,最终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

064 Pei Min Middle School web pic

刊登媒体:《东方日报》(独中教享悦)  刊登日期:14.10.2022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

 

可是在这样教育普及化,人人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以上的当儿,我们却依然不时可以听到“读书无用论”或“读那么多书干嘛!”或“读书浪费时间”的质疑声。

 

按理而言,21世纪是以资讯科技为生活主体的世纪,是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变为资讯社会的历程,无论在社会、经济、环境或政治上都历经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亦难以幸免,亦受到了许多的冲击和影响,是以在科技迅速发展与全球化的过程下,每个国家都将教育作为国内政策的重中之重时,理应社会上不该会有如此多“读书无用论”的质疑声。

 

据大略观察,可以发现那些认为读书无用论的人,居多不是因为自身所学的相关领域的工作职位都饱和了,就是自己虽乃某一学系毕业,但又非该领域的顶尖人才,是以在应聘相关本科专业的职场工作时,自然难以获得大公司的青睐,就会因为自身条件的劣势或市场饱和的因素,而无奈屈就、或转跑道、或选一些中小规模的公司,甚至抑或是为了五斗米转投入至其他领域,那相对地,他们的待遇和薪资会与原来读书毕业后的期望有所落差,而那些为五斗米转换跑道的,当然也会因为自身的文凭和该领域的工作无直接相关(非本科专业),也就无法取得相对应的薪资,久而久之就会有了读书无用的思维。

 

笔者也发现,另有一种情况乃是某些人虽读了书,也顺利毕了业拿到了高学历文凭,但在他读书期间,因未能好好将所学完全融会贯通或吸收后做实践转换,以致他们出社会工作时,在该领域上的表现不如无读书而有经验和手艺的老鸟或新人,自然地他们的身价就不会因为读了书而所有不一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读书是否有无用”,乃取决与个人的主观认知和经历,毕竟不同的认知和经历是会直接影响个人价值的判断。所以“读书是否有无用”,实乃无绝对论。如一个人读完书毕业后可以顺利找到衔接自己专业领域的职场工作时,又可得到公司对专业背景的肯定,给予相符的薪资时,那此人肯定不会认为读书无用;可如果是一个高学历者,在毕业后却找不到相对应本科专业的工作,抑或是应征了个不重视专业能力和只会想著如何压榨劳力的公司,自然他就会认为有读和无读(有文凭与无文凭)都没差。

 

读书不等于未来身价

简言之,笔者认为“读书不等于未来身价,科系也无有钱途和无钱途之分”。之所以在现今科技资讯发达,讲究和追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时代下,还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质疑声,乃因很多时候许多长辈或家长或师者,都会直接用挂钩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小孩,让他们出现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读了书后身价就会不一样,选对了科系以后钱途将无量;可有多少人真正告诉过他们,读了书选到了好科系,只是成功了一半,若在大学期间没好好读,或在读书的同时没尝试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做实践,那不代表他以后出社会就会有相符的身价;甚至有时长辈或家长或师者亦无跟学生和小孩说:“读书的目的不在未来的收获,而是在当下有无收获。至于当下的收获能否直接转换成未来的收获,则需看自己的本事”。

 

换言之,正是因为大人长期都直接将读书功利化、将读书钱途化,缺乏做正确认知的引导,以致当有小孩念完了书,取了高学历文凭后,而得不到相对应的薪资身价时,他们就会直接把怨气出在“读书”,即会觉得读那么多书是在浪费时间。当然目前市场上的任聘机制和整个环境的薪金制的不完善、不成熟与不公平的现象,亦是导致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之一。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