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使用 “你消费的东西”

当我们习惯了使用一次性用品,忘记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重复使用,做到物尽其用。如餐盒和餐具取代保丽龙或塑料餐具,手帕取代纸巾,可重复使用水瓶和杯子取代一次性塑料瓶、纸杯,使用不锈钢或玻璃吸管取代塑料、纸质吸管,最好可以做到完全不使用吸管。

IMG20230515121710 web pic

 

案例1  

“只要对自己严格一点,尝试后就不会太难。” 蔡皓崴是一个出门会随身带餐盒 餐具和环保袋的人,车上放一个、电单车放一个、家里放一个,就不会担心忘记带出门,遇到商家提供免洗餐具、吸管,他会主动跟商家说不需要,若发现商家还是继续提供,他会选择喝热饮。他表示,会尽量光顾没有包装的商店,到传统杂货店或市场买菜或买米都自备容器和环保袋。真的找不到没有包装的产品,就寻找可循环的容器,如食用油,至少瓶子可以重复使用。

 

案例

“一些顾客已经有了环保概念,不要浪费或囤积太多的塑料品,也有顾客不觉得零包装的消费模式麻烦,但坦白说这类型的人是比较少的,大部分的人还是会觉得很麻烦。” 陈培仁说道,若顾客忘了带容器也不必担心,因为他们也有准备一些干净的容器免费提供给顾客,这些容器也是别人捐赠。他提到,大部分进来消费的顾客都不知道零包装概念,这时候他们就可以向顾客说明零包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有的顾客听完解说后会认同生活中制造很多垃圾,表示愿意支持他们。

 

案例3  

“既然不方便就提前准备。” 曾奂珣举例,她的环保习惯是跟妈妈学,妈妈在这10多年来都会自备3-4个餐盒,用了放到车上,忘了放车上还有,出门包包也会备有环保筷。此外,她也透露母校吉华K校在推动环保的优点是每一次只传达一个讯息,一开始学校落实不能使用保丽龙,待师生、家长有了这个观念并养成习惯后,再进入第二个观念传导——不能使用塑料袋,而不是马上推出几个概念而没有办法很好地落实。

对于消费层面比较少被宣导,永续饮食习惯也还没到主流讨论平台,一般谈论比较多是工业、能源问题,曾奂珣无奈地说:“在COP27气候变迁大会上,大家为了气候变迁这件事几万个人聚集在埃及进行交流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在吉华K校学到的不要用一次性餐具,要带环保餐盒出门,这个对我来说是环保推动最基本的一件事,但是会场都在提供一次性餐具、纸杯、矿泉水。展厅设计不是很完善,前一年COP26在英国主办的时候,餐牌有特别标示并提供低碳饮食,会标注每一道食物碳足迹,让消费者自行选择。但作为一个素食者,我在会场很难找到蔬食的选择。这些环保基本行动,大会没办法做到,反而在谈很多高层次课题,他们没有从自己的生活做起。”

所以作为个人,她表示会有很多无力感,能做的只有发挥教育功能,没办法改变工业,只能靠自己去影响更多人。

 

案例4  

吉华K校董事黄国荣坦言,要在学校落实环保概念不容易,最大挑战是师生流动性很大,要维持延续性更困难。所以,2008年迁校后,董事部推动六大办学方针,“人文、科技、环保、感恩、尊重、爱”,校舍墙上、印刷品也标上六大标语,不单单只是一个口号,所以在教育学生之前,先教育董事、家教协会,举办共识营,课程包括环保理念、如何实践、动手做分类,有了概念后,就立下方针,校内不能使用保丽龙,后来延伸不能使用塑料袋,逐步朝向终结塑料污染问题。接着我们赠送每位新进老师一份环保餐具和一本《良师之道》,改变使用塑料打包文化,逐渐将它融为生活的一种习惯,做到身体力行榜样。

前吉华K校家协主席,目前是学校董事的张文哲表示,学校设计环保教育站,进行回收的物品都要先分类。疫情后,学校新增了“漂流书站”和“惜福室”,回收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如:二手校服、校鞋、书包、文具和电脑等延续物命。推动意义不只是照顾清寒子弟,也给家长一个正确观念,鼓励使用别人留下的二手物品,延续物品的生命。不过,这过程他们发现,送交给学校回收物很多,但是带走这些回收物的人却很少。

 

k school 07 web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