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砂拉越 · 感受多元民族热情

高一下学期华文课的小说单元有一课是李永平所撰写的 《拉子妇》,所谓“拉子”是砂拉越的华族对“达雅族”的统 称。为什么华人称“达雅族”为“拉子”呢?当然有一定的 原因。“拉拉”是一种小贝类的名称,生长在河沙之中,寓意 见识短小,眼光短浅之意,可谓贬义极深,“子”和“仔”同 义。从这个解释就可了解华人当初针对达雅族群的蔑视。但时 至今日,教育普及,达雅族群或内陆民族不乏有识之士,博士 学士者众,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呀!

 

 

首先来大略介绍,砂拉越除了有马来西亚的三大民族之外(即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还有十多个土著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为伊班人(也称海上达雅人,Sea Dayak),其他的土著,被统称为达雅人(也称陆地达雅人,Land Dayak)。最特殊的要数马兰诺族了,就从此族群开始介绍吧!

 

从诗巫到沐胶,朝西北方向走拉让江支流,可以看到沿岸零落的马兰诺村落,一丛丛的红树林是村落之间的天然藩篱。马兰诺人亲水,屋子都搭在河岸边,高脚屋下是海水涨退的空间,也是马兰诺族的主食——硕莪的天然仓库。

 

马兰诺人(英语:Melanau)

马兰诺人原来就住在砂拉越,其中大部份是住在木胶的滨海小镇,传统上他们住在高脚屋(Tall House)中,后来适应了马来人的生活后,便住在村庄里。马兰诺人的工作多半是渔夫、造船者及工匠。马兰诺本来的信仰是异教,会庆祝考尔节(Kaul festival),但现今大多数的马兰诺人是穆斯林。砂拉越前州长就是马兰诺人,马兰诺人擅长制作斗笠(可查关键字Topi Melanau),色彩鲜艳、独具风格。

 

马兰诺族世代与河流为生,自称A-Likou,意思就是河族;他们自古出海捕鱼,也拥有高超的造船技术,是天生的渔民,因此也被外人唤为“海的子民”。特别的一点是,他们居住的地方处拉让江三角洲泥炭沼泽地,不适合种稻,唯独硕莪树长得茂盛。当地村民依赖硕莪种植,也以硕莪为主食,因此成了砂拉越极少数不吃饭的民族。

 

他们从硕莪树干提炼淀粉的方法十分传统。早期他们进入沼泽地,用斧头将硕莪树砍下浸在河水中,用船拖拉回甘榜,去除掉硕莪桐外皮、辗碎,用水洗涤出碎屑,从中提取淀粉并32 烘焙成硕莪粒。如今有了简约的家庭式加工厂,可以生产更多硕莪粒卖出去。

 

别人用硕莪来制作面包、布丁或西米露甜品,他们则直接把硕莪粉用热水冲泡成硕莪煳(Linut),以取代米饭。

 

对马兰诺人来说,硕莪树全身都是宝。除了硕莪树砍取的硕莪芯可以制作硕莪粒、硕莪粉,或直接煮来吃,就连生长在腐烂硕莪树里的硕莪虫也可以吃。一棵腐烂的硕莪树可寻获上千只硕莪虫,这是马兰诺族摄取蛋白质的主食之一。他们喜欢生吃,也会油炸或清炒。

 

到砂拉越诗巫省木胶镇的马兰诺地区一定得品尝独一无二的美食Umai,采用新鲜虾仁和鱼肉切丝,用沼泽酸果(Asam Payak)搓揉,虾仁和鱼肉呈酸熟状况,配搭洋葱、辣椒、小红葱仔等,成为砂拉越独特且广受欢迎的必尝美食。

 

达雅族

砂拉越州的达雅人,大致上可分为陆达雅(比达友族)和海达雅(伊班族)两大族群,两大族群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虽然多数居住于河流上游,我们通常称之为内陆山区,却有分布上的不同。

 

陆达雅族群(比达友族)

主要分布在古晋省和三马拉汉省内地,比达友族擅长农作,而且把胡椒、旱稻、榴莲、可可等作物种到方便火耕的半山腰肥沃之土地,但随着肥料普及,愿意辛苦上山务农的族人逐渐减少。

 

砂拉越比达友族分两大体系,语言上十哩一个腔,有着不同的语言,同样是比达友族,南北沟通竟然用国语来沟通,非常特殊。

 

族群分布上从西连镇往南至巴打望镇称为上砂隆河比达友族,戴藤编高帽。巴打望镇以南至伦乐镇则穿戴布帽,称为下砂隆河比达友,他们擅长精编各种藤制用品,所用的藤条取自高山上,质地柔软耐用。

 

婚嫁方面,比达友族完全没有“嫁出去”或“娶进来”的概念,男女结婚时长辈只问选择住甘榜还是搬出去甘榜谋生活,选择住甘榜的话就可以分享甘榜资产的权利,例如申请屋子建地、砍伐保留区建屋木料、老树榴莲等。

 

比达友族长相和华人相近,早期华人重男轻女,把女儿送给比达友哺养的不在少数,和华人通婚的比例也较高。

 

海达雅族(伊班族)

主要分布在斯里安曼省、木中省和加帛省,其他省份也有伊班人居住。他们的生活很简单,衣着也很朴素,其手工艺品非常精美,是游客喜欢收藏的纪念品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达雅族群无论在生活抑或在教育等领域,都已获得大大的改善,他们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也不亚于其他族群,而且在社会各领域服务并与其他族群一争长短。

 

达雅节

华人有新年(春节)、马来人有开斋节,但是比达友与伊班两大族群,在早期并无统一的节日。他们之中有些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在年终时会跟随其他族群一样地过其圣诞节。若他们信奉大同教的话,在年终时会烧香叩神祈求庇佑全村族群来年生活会更好。两大族群在统一节日之前,各村庄在每年稻谷收成后,由村长择定一日来庆祝嘉年华会——丰收节。有鉴于此,英殖民地政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后,逐步派人去各长屋游说砂拉越所有达雅族群,决定一个日期来庆祝丰收节。英殖民地政府最后召集各长屋的村长及酋长来商议有关统一节日,并将丰收节改为达雅节。大家经过思考与商议后,认为每个村庄每年稻谷大概于五月间全部会收成完竣,随后便可准备庆祝嘉年华会——丰收节,最后决定于1960年开始统一为达雅族群庆祝丰收节,同时将其节日也易名为达雅节。

 

当时,英殖民政府还特别安排古晋游行庆祝,同时还在比达友族与伊班族两大族群的生活及风俗习惯值得了解,迄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他们在生活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逐步见到曙光。尤其是近30年来,他们也开始重视饮食卫生。在医疗方面,政府也照顾得很周到,使他们的健康有了保障。在文化教育方面,政府实行国民免费教育制度,迄至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同时他们也受到其他族群的影响,也十分重视教育,使其人才倍出不穷。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达雅人并不少,现今社会各领域,都有达雅人,并且能够与其他族群并驾齐驱,走在时代的最前线,与其他族群互相砌磋与学习,一起成长,共同在这犀鸟之乡过着愉快的生活。博物院靠近大石路旁边搭建一座舞台来表演,歌舞欢庆一番,从此每年6月1日就是达雅人共同节日。

 

砂拉越多元民族,文化色彩丰富,值得同为马来西亚国民的族群深入了解,笔者只介绍砂拉越的三大族群概况,有兴趣者可藉由谷歌深入了解砂拉越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伊班族还有部分住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林地区,医疗卫生体系相对不便,只有小规模的诊疗所,举凡重病生小孩都得乘坐长舟到镇上的医院待产或治疗。且得准备土产物资筹生活费,运回所需物资,可说生活“只有清风明月闲暇情,而无常备饭饱剩余钱”。

 

早期华人父母反对异族通婚者众,甚至以死要挟,反对异族通婚。大抵以鄙视出发,认为他们没文化、生活水平低、见识浅薄、眼光短小,不足登堂入室,荣耀祖先。有更甚者,收售土产的店家,压低价格收购土产,以比平常多一成价格(所谓的“拉子价”)卖出日常用品,简直是踩踏人性之举呀!

 

随着科技进步,价格透明化,百货超级市场林立,才改善不合理的价格。教育普及后,收入提高,经济条件优渥,买房买车,大有人在,生活条件不亚于华人,也不住简陋的亚答屋。华人反过来羡慕乡下甘榜空气清新,有自己的土地可供种作。吃的是无农药的清洁食物、肉质鲜美的土鸡、无长肉剂的肉类,饮山上甘甜的山泉水。

 

笔者是异族通婚者,一向秉持同等概念,互助合作,生活协调,在甘榜里如鱼得水,快乐无比。人生而平等,无所谓我贵你贫,能力所及无论是生活技能、农作劳动,当无所怨言,世间人之常情,无关人种差异。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请了比达友同胞辟园种植,同时在笔者家长大,由父亲辅导就业者数十位,可谓穿同一件裤子长大,至今仍有联系。德不孤,必有邻,走进村落,坦率无心机,朴实无华,安分无余虑,这种生活夫复何求。

 

时代进步,政府致力改善乡村道路、教育、医疗、饮水设备等基本设施,甘榜的族群各方面均获得长足的进步。生活于都市的朋友都应乐见和平安乐,民富、民有、民享的安定社会。

 

欢迎全马来西亚的同学充实国语语言基础,建立沟通管道,深入了解甘榜人情风俗,培养爱乡爱土的情怀,养成惜福知足的个性,从而热爱生活,充实生活内涵,养成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进而成为优质的大马公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