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教育总是与传承民族文化使命划上等号,其中牺牲奉献精神意味深厚。为此,《独中教育蓝图》(2018)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萌生新的立足点——以“乐教爱学,成就孩子”为主题,为独中教育开启新篇章。董总提出六个面向的改革:课程、学生、教师、评量、走进社区以及科技应用,以提升各校的办学素质与发展校本特色,让独中成为中学教育的首选,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维护华教。
刊登媒体:《星洲日报》言路(跨时代的独中) 刊登日期:5.6.2021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
改革并不是把旧有的一切摒弃,而是回到以人为本的办学初心。身为一名独中教师,固然需有为教育牺牲奉献之情,但也需具备身为师者的素养——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者的温度——以生命影响生命,时刻与学生同在。
在教育上,学生是园圃耕作的主人,而教师是园圃中的园艺师。园圃的空间大小则视乎耕作者有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想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教师并不能在他的园圃里撒下名为好习惯的种子就功成身退,而是要从中引导他做自己的主人。学校所提供的课程是整个大环境的视野与格局,犹如气候、阳光、雨水,影响了耕作者如何照料自己的园圃。即使学校提供了鼓励自主学习的风气、跨领域学习的环境,又或是设计跨领域教学方案等环境,但种子是否能发芽、扎根,每个人的园圃是否多元等等,都只能依靠耕作者亲自完成。
在学校里,教师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如何为自己的园圃耕耘——点燃学生的内心热忱和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独特潜能,让学生想为自己努力,也有能力为自己努力。若只是仰赖外力催促的学习,将只停留在浅层,种子即使发芽,也无法扎根。这样的园圃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杂草丛生、枯萎。唯有耕作者主动积极、自爱自律并且配合种子的成长周期和发芽条件做不同的安排,这片园圃才能生机勃勃,永续发展。
教师的一颗炽热为教育付出与贡献的心,也不是改善教师待遇或进行培训后便可立竿见影,而这其中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做法。教师本身也是一名学生,必须终身学习来维持教育初心,而校董及校长们在背后需要持续经营与保温,营造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这好比骑脚踏车,必须不停地往前踩踏板,才可以带领师生前进。
若我们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思维,把学生视为原材料,教师照本宣科制造统一标准的产品,那么教育只会沦为工厂的生产线。而在跨时代的独中教育里,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耕作者,为自己努力耕耘;而每一位教师也应以一颗炽热的心,点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便是乐教爱学,成就孩子,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