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马来人,一名独中生,一名宿舍生。华小毕业后,我希望有机会继续学习中文,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就读巴生滨华独立中学。
刊登媒体:《中国报》副刊学习(情有独中) 刊登日期:1.6.2021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
当时我的中学只有4名非华裔生,而我是唯一戴头巾的学生,周会时,一片乌黑头发的海洋中,突出了一小块褐色的布料。一开始,异样目光是不可被避免的。有些人面对异样目光时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台湾励志作家戴晨志曾说过“对人微笑是最便宜的投资”,所以我对异样目光投放微笑。
中学时期可划分为3个圈子:课业、社团以及宿舍生活。我从每一个圈子中学了好多东西,但是影响最大的是社团。当时我加入了圣约翰救伤队,因为想学习急救相关知识,这也点燃了我对医学的兴趣。
有次某个宿舍生扭伤了脚,舍监老师带她去看中医跌打。我有机会一起陪同,看看中医是如何处理这情况。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针灸,看得我鸡皮疙瘩。那时的中医治疗室外有着巨大又古老的柜子,每个小柜有贴着标签。第一个看见的字眼:蜈蚣。我直接觉得,中医好可怕呀,又针刺皮肤,又用昆虫入药。
虽然我觉得中医有点可怕、有点玄,可是为什么人们还是会想找中医?还是会选择针灸呢?为什么有些现代人选择相信中医?
这些疑问一直缠着我的脑袋,也让我开始上网查找于中医有关的资料。马来社会中有一句话是,“Tuntutlah ilmu walau sampai ke negeri China”,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叮嘱人们求学是每个人的责任。于是,高三毕业后,我决定留华学习中医。
2017年,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中学当宿舍生6年,让我学习独立生活。虽然中国与马来西亚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我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学习中医最挑战的地方是在于背诵。背诵古文,背诵方歌,背诵中药穴位,还需要学习西医的知识。此外,中医也牵涉很多经典书籍,中学时的文言文课让我对古文有基础知识,因此对中医经典学习上有一定的帮助。
大学生活除了学习,我还有机会在大学的马来西亚学生会所举办的活动中当主持人。记得第一次当主持人是在高一时,当时是宿舍庆生晚会的主持人。自从那次的体验,我也有机会在学校某些正式活动上主持、参加论坛比赛等。我很感谢母校给予我机会,培养我的主持能力。
现在马来人也比较喜欢送孩子们到华小或独中就读。这现象让我感到光荣又开心。希望华文教育可以广泛地被马来西亚的不同种族所接受,毕竟多学一种语言益处良多。我很感谢母校给予我很多机会参加比赛、举办活动等,让我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及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