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母语,撕下标签

 

母语、传统语言、一语、二语、三语、共同语……

你可以分清楚吗?

 

我是华人,自小受英文教育,因此我的母语是英语。

我是华人,自我懂事开始,学会说的第一种语言是潮州话,因此我的母语是潮州话。

我是印度人,我最先接触的语言是英语,因此我的母语是英语。

我是马来人,我最先接触的语言是马来语,所以我的母语是马来语。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除了马来人的说法,你是否对其他说法都产生疑惑呢?华人的母语,难道不是华语吗?印度人的母语,难道不是淡米尔语吗?

 

小编曾经也像多数人一样,认为华人的母语就一定是华语,印度人的母语就一定是淡米尔语,然而,这样的想法必须纠正过来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母语”,亦称作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或“家庭语言”(Home Language) ,是孩子在家里说话时用的第一种语言;而传统语言(Heritage Language),是一个人的祖先及所在文化族群所说的语言。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籍贯是潮州,在家说话时用的第一种语言是潮州话,那么,你的传统语言和母语,都是潮州话,而你接下来所学习的语言,依序称为“第二语言”、“第三语言”,以此类推。再如,你是华人,但你自小说英语,入学时才开始学华语,所以对你而言,英语是母语,籍贯语是传统语言,华语则是第二/三语言。再者,假如华语是你学习的第一个语言,那么你的母语就是华语。

 

因为各族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某些族群而言,母语可以同时作为其传统语言(如马来人),而对于某些族群来说,母语和传统语言未必划上等号(如华人、印度人[1]),这点是必须厘清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来学习和沟通,然而,每个人同样没权力规定其他人非得学习传统语言。大家有没有想过,认定某族一定要学习该族的传统语言或共同语言[2],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呢?

 

 

母语受到语言系统相互竞争的影响              

 

每两个星期就有一门语言消逝,当我们的语言随着各种因素消逝之际,数以百万的学生因为无法依靠母语学习而听不懂第二语言教学,出现学习困难甚至辍学,这是我们不愿见到的。

 

教育是基本人权,儿童教育的优越性应从母语学习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以来都在倡导以母语学习为主,多语言为辅的教育。

 

随着语言多样性受到威胁,《中学生》编辑团队开题探索母语课题,提高并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走访学校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知道每年的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即便知道这个运动,也不清楚设立的目的。

 

“从你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的那一刻,两个语言(母语及第二语言)系统就开始相互竞争。” 埃塞克斯大学语言学家施密德(Monika Schmid)这番话其实已经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举例来自多语言家庭的潘美珂,父亲是华裔,母亲则是马来裔。虽然爸爸是华人,妈妈是马来人,但是双方沟通都是使用福建语,所以自小都口操三种语言(华语、马来语、福建语)。他的母语是马来语,在混杂的语言学习环境里头经常面对同学询问一些马来语单词,没有办法使用华语翻译成马来语。这就是语言学家施密德提到的,学会超过一种语言,就会面临几个语言系统开始相互竞争,在外语环境下,母语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个同时也发生在一位老师身上。来自巴生光华独中的国文老师巴兰·苏巴拉马涅姆(Balan Subramaniam)表示,“我的儿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说淡米尔语,但是他们不会说淡米尔语,他们只会说英语,因为受到我的太太的影响,太太都鼓励孩子说英语,就连看电视也是找他们喜欢看的英语片来看,所以可以看到淡米尔语在我们家庭是被孤立的。”

 

 

[1] 印度人也有许多分支,不是每个印度人的母语都是淡米尔语。

[2] 华人的传统语言是根据籍贯而定,而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共同语为华语(汉语/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