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课本与电子课本并驾齐驱的时代

rmzt web page pic 051

 

“课本是一种教材,教材是服务于课程,而课程是服务于某个教育理念,所以问题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材或载体,而是这个载体有没有效地服务于课程。”

 

教材形式可以变,但是能不能透过这个载体达到各种所需?董总执行长梁胜义表示,以目前来看,实体教材的特点是电子课本难以取代的,因为它有触感,这个触感跟电子翻阅是不一样。在视觉上,纸质和电子媒体对眼睛的影响也是不太一样。

 

谈到档案载体的发展演变,梁胜义分享从过去把内容写在树叶上、石头上、竹简上到后来进入电子载体,从历史脉络来看(契刻档案→书写档案→新型载体档案),这是很自然的演变过程。这种改变会更好还是更坏,无法预测,只是一个符合时代效益和生产模式的载体。

 

“时代的演变会出现工具创新的开始,即便纸质书大面积被取代后,也有可能有一天会复兴。” 梁胜义说道,眼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活化纸本载体。

 

有否发现,许多年轻世代在说话的时候,常常出现很多“然后……然后……”?

 

梁胜义表示,当学生比较少接触书本,直接透过网络媒体接收资讯的时候,会对知识缺乏结构性的认知,导致论述意见时也缺乏结构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因为他们的知识获取不是结构式的递进而是跳跃式的拼凑,所以在建构知识的方式比较不那么缜密。

 

当进入实体课本和电子课本并驾齐驱的时候,教材可以有怎样的改变?

梁胜义提出一个新的点子,他说传统课本的内容都塞到满满,要做笔记必须额外买一本笔记本,又要买作业簿,这三样东西可否在一本课本里面呈现?“当课本内容都塞满后,老师就会加速要把所有知识都输送出去,而学生只能不断地接收这些知识点,导致主动探索的空间不足,不利于自主学习。”基于此,他提出借鉴美学价值“留白”手法,不塞满知识点,在课本中“留白”,让学生发挥好奇心和想象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针对课本、作业和笔记,如何做到留白,梁胜义建议:

 

一、课本:课本内留白,不写出完整的内容,让老师可以教完了前面的基本知识后,在学生进入探索进阶知识前,可以有一个参与探索和“创作”的空间。

二、作业:作业不是要训练学生记得多少课文内容,可以留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做成一个计划,并思考此计划可以运用在什么地方。

三、笔记:所谓笔记不是把老师所讲内容重点抄录下来,而是在每个章节都有留白,融入实验哲学(指结合实验研究与传统哲学研究方法)的概念。举例,在      经济学课程提到的分期付款内容,在留白内可以去思考,分期付款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可以有一个留白空间让学生停下来思考所学知识,以及跟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训练他们的思辨能力,并建构自身的价值观。

 

电子载体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

“知识浩瀚无边,眼睛可以看到的地方都存在知识,课本只是获取知识的其中一个载体,还可以透过影音传送知识。”

 

梁胜义表示,这个时候就是领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行为的开始,让他们知道部分知识是课本内没有的,必须到线上平台去找。

 

目前大部分的老师都是过去非探索式的教育方式的产物,因此梁胜义提到要求这些老师去撰写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探索教育的课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了课程总纲就能朝此方向努力。

 

“课本的功能是将知识脉络化,董总E启学平台是一个学习空间,这空间是跟着独中的课程把知识脉络化或结构化。”梁胜义表示,这个脉络化的知识体现出来的是独中教育的课程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学习知识并不一定如课本所安排的顺序来学习。有时候学生对知识的启发并不是从第一章开始,可能从第五章开始引发了他的兴趣。

 

董总E启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对于平台的多种诠释,梁胜义表示,平台就是某种东西的集(集合)散(散播)点,从技术层面来看,董总E启学平台具有储存、分享以及交流的功能。

 

针对董总E启学平台,梁胜义提出三个要点:

1.内容集散中心:平台的内容是经过筛选,整理出来。

2.观念集散中心:呈现了独中的课程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观念是经过课程内容审查的。

3.创意集散中心:这个平台不会仅仅由董总现有的人力来经营,必须滚动更多的资源进来,包括老师和学生加入创作课件。

 

学生是数位时代的原住民,比老师更清楚同学要的是什么,学生自己创作课件,老师就有机会引导他们进入自主学习,达到相互启发的过程。

 

董总E启学平台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梁胜义透露,老师尽可能少在这个平台做引导,让学生实践自主学习和探索,促使同侪之间进行相互刺激。我们计划向学生征求课件创作,哪怕只是一小群的学生,也可以制作出有水准的课件分享到这个平台。此外,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充分的条件去支持老师们做跨学科的教学实验,老师们就可以善用这个平台做尝试。

 

最后,其最大化的价值还是在于可以引导还没有建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当习惯建立后,就可以自由使用任何学习平台,去规划自己的自主学习。

 

关于课本的趣味漫画,请翻阅第334期《中学生》(第46-49页):

http://www.dongzong.org.my/ebook/mp334/mobil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