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半世纪的义举,找到复兴之路

“今天学校筹办义举活动是独中复兴运动50年前,靠着社会大众一点一滴捐给学校,延续民族精神,成为独中发展最重要的经费来源。”——张树钧

005 web pic

 

学校办了多年义卖会、义跑活动,知道这些义举活动源自哪里吗?时事评论员同时也是胡万铎机构秘书张树表示,上世纪70年代,受到《1961年教育法令》的影响,学校一分为二,接受政府津贴的国民型中学和华社支撑运作的独立中学,后来家长在经济、升学和出路的考量下,纷纷把孩子送到国民型中学或国民中学就读,独中陷入办学低潮。为了挽救霹雳独中生死存亡,寻找复兴之路,1973年4月1日,9间独中联函霹雳董联会,提呈为9间独中筹募100万元发展基金,当时胡万铎带头认捐十万元。4月15日,胡万铎被推选为独中复兴运动领导人。

 

张树钧:感人催泪义的“义字当头”

后来新闻见报后,影响力延伸到草根群众,全情投入“义字当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现了35项义举活动,包括义卖、义捐、义演、义驾、义行、义跑、义捕、义剃、义剪、义电、义教、义搭、义踏、义割、义相、义唱、义歌、义舞、义展等等。从这些义举活动来看,可以发现只要你想到的都可以帮助独中募款。工委会还未成立,民间的义举活动感动社会、温暖人心,每个人都发挥自己小小的力量,缔造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行动过了50年还是感人催泪。

 

根据张树钧撰写《胡万铎评传》记录了当时候5则感人故事:

感人故事(1):1973年6月5、6、7日,霹雳留台同学会总务岑启铭,在怡保番禺会馆报效全场水电和惠借所有桌椅,一连三天在该会馆前举行义卖椰糊,筹获二千一百零一元八角,交霹雳筹募百万基金筹委会。义卖过程轰动全马,开始了“义字当头”的筹款活动。

 

感人故事(2):1973年5月11日,怡保万里望东方夹板厂一群工友在一场宴会上首次集体捐献支持独中,由一位代表陆学优将筹获的二百五十八元零五分交给《南洋商报》代为转交筹委会,其中捐一百元者一人、十元者七人、五元者十二人、三元者二人、二元者九人、一元者四人、五分者一人。

 

感人故事(3):受薪劳工阶级,自愿将全月劳苦所得投进义卖箱,其中六七岁的孩子自愿将储蓄许久的扑满,敲破投进义卖箱,不暗华文受英文教育同胞,以及印度同胞,也纷纷持款赞助。

 

感人故事(4):岑雅杏女士,育才中学校友,她带来三个孩子持着三个扑满,长子欧阳宏光(9岁),将所存二十五元八角,次子欧阳伟光(8岁),十九元一角,三子欧阳绍光(六岁),二十二元五角五分,共计六十七元四角五分,全数投进义卖箱中。

 

感人故事(5):住在槟城仙德律,就读槟城基督教会幼儿园的六岁小妹妹黄静仪,听其父母讲述岑启铭为霹雳华文独中筹募发展基金义卖椰糊之事,深受感动,将其储蓄多时的扑满献出,准备该日到现场买一碗椰糊。她说,她将来决定进入华文独中就读。

 

1969年513悲剧后,我国社会矛盾剧增,经济衰退。要筹募一百万元救独中,可以说是难于登天。张树钧指出,群众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短短半年突破一百万。一百万相等于现在的两千多万元。

sceen 8 web pic

 

 

江永强:50年后百万筹款再挑大梁   

回想过去义卖点滴,50年前大力推动独中筹款的元老江永强已经带着独中生挨家挨户去兜售肥皂,将售卖所得全捐给独中作为发展基金。也是怡保知名长江白咖啡创办人的他表示,早期开书店,有不少临近学校如育才和培南的学生都会来买书,一次沈亭校长来找他,请他帮忙为独中募款,他一口就答应,参与筹款就已经40多年。

 

“过去义卖所筹的钱不多,五角、一令吉、五令吉,每个人捐一点积少成多。” 回忆这段筹款经历,江永强坦言虽然自己是文盲,但是知道要保住马来西亚华人的根,就要保住华文教育,所以他靠着自己的力量,在霹雳州义卖筹款。

 

50年后,已经来到80岁的江永强,虽然年纪大了但志气和身体还是很壮,仍然投入在独中复兴运动,筹募百万基金。他感概,50年前那种民间捐款热情在50年后已经看不见,筹款越来越艰巨和挑战,但是只要心态好,脸皮厚,面对批评或质疑处之淡然,相信这是可以达到筹款目标。

 

去年9月3及4日,江永强在怡保坝罗古庙前的人民公园举办“情满中秋,与您同乐”中秋庆典,现场义卖叻沙、猪肠粉、咸鱼米等,为50周年独中复兴运动筹款打响第一炮。

 

学校举办义卖、义跑活动,有其历史意义,如上述两位华教前辈提到的。我们必须谨记,过去华教斗士维护50年的独中精神,对母语的坚强信念、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需要靠我们继续承前辈之志,砥砺前行。

002 web pic